7月22日上午,在绵阳市公安局刑侦支队会议室,一场由当地公安、妇联等单位联合举办的“2025绵阳公安常态化反拐团圆行动”第26场认亲仪式在此举行,为两个离散多年的家庭圆了骨肉团聚的梦想。现场,每一滴泪水都承载着数十年的思念与期盼,每一个拥抱都凝聚着跨越时空的亲情。
此次,绵阳市公安局“胡祥雨工作室”帮助了在云南昆明失踪的被拐儿童父母解天能夫妇寻回儿子;为现居江苏的失踪被拐儿童林文起找到贵州遵义的母亲。
据统计,该工作室成立至今,已累计帮助全国各地876个离散家庭实现团圆,接受群众求助63000余人次。
01
27载寻子路:云南夫妇终见儿
“27年了,我终于再抱到我的娃了!”来自云南昭通的解天能紧拥着眼前的儿子,泪水顺着脸颊滑落,浸透了彼此的肩膀。
1998年10月10日,他和妻子在昆明宜良县打工时,仅一个月大的二儿子在出租屋失踪,从此,夫妻俩便踏上了漫漫寻亲路。27年来,他们辗转多地,逢人便问,却始终杳无音信。
2024年3月,夫妇俩向“胡祥雨工作室”求助。民警立即远程指导采集二人生物样本,严格登记信息并录入全国公安机关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信息系统。
今年5月,全省打拐积案会战期间,胡祥雨研判发现河南郑州的王兵与解天能夫妇DNA高度匹配,随即协调河南警方再次采集王兵血样加做位点入库。6月9日,经系统确认,王兵正是解天能夫妇失踪27年的儿子。
“感谢胡警官帮我们圆梦,感谢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人……”认亲现场,解天能夫妇拉着儿子的手,久久不愿松开,话语中满是激动与感激。
02
35载母子情:贵州母亲抱儿泣
“儿啊,妈妈对不住你!”认亲活动中,贵州遵义的杨阿姨刚看清儿子林文起的面容,便踉跄着扑上前紧紧抱住他,积压了35年的思念与愧疚在这一刻喷涌而出,哭声里满是颤抖。
1989年,她赴外省务工,将10个月大的孩子托付给婆家。一年多后回家,却被告知孩子已于1990年9月失踪,这一别便是漫长的35年。
“妈,不哭了,我这不是回来了吗?”林文起轻轻拍着母亲的后背,声音温和而坚定。他反手将母亲扶稳,轻声说起自己的生活:“我现在成家了,还给您生了两个孙辈,一儿一女,都很活泼。”见母亲仍在抹泪,他又补充道:“今天以后就是新的开始,未来的日子还长,我们有大把时间补回过去的时光。”
杨阿姨平复心情后,拿出了她和女儿共同为儿子回归准备的礼盒,她颤抖着打开——里面是给儿子的手串,给儿媳的项链,还有给孙辈的红包,最底下压着两双布鞋垫,针脚细密紧实,上面绣着“一顺百顺”“平安”的字样。“这是我自己纳的,希望我们一家人都要平平安安的。”她把鞋垫往儿子手里塞,仿佛要把半辈子的牵挂都通过这双鞋垫传递过去。
03
科技+坚守:绵阳公安解码团圆
两场团圆的背后,是绵阳公安“人民至上”的执着坚守,也是科技赋能打拐的生动实践。今年5月,四川省公安厅组织开展打拐积案会战,抽调全省专家运用公安新技术全力查找历年失踪被拐儿童,累计找回58名,此次认亲的两位当事人便是其中的战果。
胡祥雨工作室”依托全国打拐系统,通过DNA比对、大数据研判、跨区域协作等手段,让一个个“不可能”变为“可能”。正如胡祥雨警官所说:“每一个团圆故事的背后,都是我们对‘天下无拐’的不懈追求,只要有一丝希望,我们就绝不会放弃。”
此次认亲仪式,不仅让两个离散家庭重拾亲情,更彰显了绵阳公安打击拐卖犯罪、守护万家团圆的坚定决心。
(唐超 涪江观察记者 刘晏男 张瀚巍 实习生 徐苗苗 张金博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