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促文化传承与社会治理的和谐共生
禹里镇,一座以大禹故里闻名的千年古镇。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亮石纽山上的大禹庙,山脚下的这座小镇在睡梦中逐渐醒来。穿镇而过的通口河南岸,禹里法庭也迎来了一天忙碌而紧张的工作。
作为距离县城最远、管辖面积最大的法庭,禹里法庭在经历“5·12”特大地震后,整体重建、换羽新生。近年来,该法庭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围绕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探索传统文化赋能城乡基层治理路径,描绘出一幅共建共治共享的羌乡新“枫”景,先后获评全省“工作成绩突出法庭”“先进人民法庭”、全市“枫桥式人民法庭”,该庭庭长获“全省法院百名优秀女法官”称号。
党建红绳系羌乡 铸牢振兴组织根基
“这个‘法治进乡村’主题党日活动搞得好啊,激发了大伙学法用法的热情,让我们对土地承包流转、民间借贷这类身边可能遇到的法律风险点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近日,在一场以“法治进乡村帮扶展新颜”为主题的党日活动后,一位参与的村干部握着法官的手激动地说。
法治的根基在人民。要让法治在乡村落地生根,需增强乡村普法实效,在群众心中埋下法治“种子”。基于此,禹里法庭牢牢坚持党建引领,围绕“抓党建、带队建、促审判”思路,推动党建工作与审判执行、法治宣传深度融合,不断深化法治宣传。借助自创的“羌锵行”党建文化品牌,定期深入辖区乡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让“党建”+“宣传”同频共振,实现法庭融入基层党委领导下的治理体系,使便民司法服务延伸到城乡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
“‘支部建在庭上’是我们加强法庭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抓手。自担任支部书记以来,我们压紧压实法庭党支部管思想、管干部、管业务、管落实的职能,培养入党积极分子5名,为新时期法庭建设注入新活力。”禹里人民法庭庭长罗春梅介绍,近年来,禹里法庭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人员培训和岗位练兵,强化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组织集中学习31次,选派党员干警参加党务培训班5期6人次;另一方面注重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春节、三八妇女节等节点,组织党员干警深入人流量大的景区、乡镇开展法治宣传、主题党日、志愿服务等活动,累计服务群众超3000人次,让法治宣传走“新”更走“心”。
羌韵解纷润心田 激活乡村善治密码
“这事儿没那么简单,他们都不管,凭啥喊我管?”“你是老大,都不起好带头作用,还指望我们几个小的?”……年近八旬的田婆婆有三个子女,老伴去世后,子女因家庭矛盾闹僵,老人的赡养问题被搁置。2024年9月,办案法官受理案件后几经周折,终于让不相往来的一家人“团聚”。
过程中,法庭邀请熟悉情况的羌族调解员、人大代表参与调解,将阵地设在精心布置的“珙桐花调解室”,为修复亲情的艰难对话提供柔软空间。调解中,调解员回溯岁月,剖析田婆婆当年的无奈;人大代表引导子女换位思考,放下怨恨;法官情理法交融,一句“子欲养而亲不待”直击心灵。一个下午的耐心倾听,终于融化母子间的隔阂,田婆婆布满皱纹的脸上淌下释怀的泪水。
聚多方之力,解纠纷于微。禹里法庭将法治理性与民俗温情、德治感召力相结合,不仅有效化解矛盾,修复社会关系,为乡村治理注入正能量。同时,法庭积极吸纳乡镇政法委员、网格员等入驻,聘请1名专职调解员驻庭调解、15名兼职调解员就地调解,确保每起纠纷有人管、有人调。创新建立代表委员调解库,邀请余绍容、王蓉等41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调解。
此外,法庭立足羌族善良风俗,设立“珙桐花调解室”“石榴籽调解室”,营造温馨调解氛围,充分运用羌族“议话坪”“母舅权”等传统解纷模式,将巡回审判与羌民族传统纠纷化解方式结合,开展巡回审判23次,覆盖群众3000人次。
多元联动破壁垒 构建全域解纷网络
作为偏远山区法庭,禹里法庭地处北川“关内”,辖区面积2000平方公里,地广人稀、山高坡陡,仅靠有限人力负责10个乡镇的矛盾调处并非易事。立足这一实情,禹里法庭紧紧依靠党委领导,发挥“前哨阵地”作用,以“1319”联调中心为依托、法庭联调站为平台,实现辖区乡镇联调点、联调仓全覆盖,形成具备联动基层治理单位及服务群众双向功能的法庭服务延伸平台。
“联调中心采取联建联调方式,邀请司法所、派出所入驻联调站,打破部门壁垒,形成‘法庭+司法所+派出所’联动办公体系,推动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受理群众诉求。”禹里法庭庭长罗春梅向记者介绍,2023年以来,各联调站点共接待群众510人次,靠前化解矛盾纠纷60件次。
同时,通过建立“法庭+司法所+派出所”联动办公体系,邀请医疗纠纷、婚姻家庭等调解组织及公安、林业等单位入驻,形成以“党委统一领导+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司法调解+N家调解组织入驻”为模式的多元解纷阵地,运行以来联动化解矛盾40件次,实现资源共享、纠纷共调。
调解力量增强后,硬件设备同步升级。法庭建立“云上法庭”“5G参审室”等远程办案平台,提供网上立案、调解、送达等“指尖上的诉讼服务”,实现诉讼服务24小时“不打烊”。同时,全面整合调解资源,将调解组织、调解员信息与法院系统对接,在线调解平台使用率达80%,当事人通过手机端即可完成在线调解、开庭,助力“枫桥经验”从“小事不出村”升级到“解纷不出户”。“现在真好,家门口就能立案,以前有事得跑几十公里……”一位刚参与调解的当事人满意地说。
精准服务促发展 护航羌乡产业蝶变
乡村振兴,法治先行。对禹里法庭而言,这不是一句口号。近年来,他们与大山群众共同见证“小山村”蜕变为“好样子”的脱贫历程,成为人民法庭以法治保障脱贫攻坚、护航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
为服务辖区高质量发展,法庭在石椅羌寨、青片民宿群落等重点旅游区域设联调点,建立特色农业、农产品等案件快调、快审、快结机制,助力乡村产业经济发展。此外,挂牌成立四川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法庭巡回审判点,通过常态化、近距离的环保法治宣传,护航北川绿色发展。该庭庭长担任审判员审理的陈某某非法狩猎案,获评四川省“十佳庭审”、全国“百场优秀庭审”。
为服务高效能基层治理,法庭与辖区村镇、司法所、派出所、律师事务所共建诉调对接机制,精简司法确认流程,合力推进乡村治理。以常态化法治培训为依托,为“法律明白人”、村社干部、调解员等开展“精准化”宣讲;以“巡回审判”为载体,带动各族群众学法、知法、尊法、用法。在坝底乡巡回审判的液化气爆燃致人烧伤案,入选绵阳市十大典型案例。
为服务群众高品质生活,法庭依托“1319”全域联调体系,在9个联调点设“法官联系点”开展常态化法治宣讲,借助“守护夕阳”等活动引导群众以非诉途径化解纠纷;联合院机关“羌锵行”新媒体工作室,通过送法进羌寨、以案说法等形式提升宣传实效。根据法庭真实案例改编的微电影《守护》被省高院、市中院推广,获最高法院“金法槌奖”二等奖。
……
“这几年,羌寨旅游越来越好,餐馆、民宿、采摘一应俱全,纠纷也多了。但法庭设联调点、配共享法庭等远程设备,常有专业法官来讲课、做咨询,有事随时能联系专业人士处理,大家心里踏实多了。”石椅羌寨一位商家满意地介绍。
六十载“枫”里禹里,“枫桥经验”的为民初心在羌寨青山间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如今,禹里法庭将继续以多元解纷为犁、联动平台为渠,深植羌文化沃土,在组织、人才、文化、产业、生态振兴的交响中,奋力谱写让人民满意的乡村法治新篇章。
(邓勇 文/图)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