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备力量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更是基层治理的“压舱石”。面对当前村级后备力量人选不优、培育乏力、管理松散等难题,各地积极探索构建选、育、管全链条培育机制,以系统化思维打造高素质后备人才方阵,为基层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选拔环节是培育优质人才的“首道工序”。聚焦致富带头人、退役军人、返乡大学生等重点群体,开展全域“拉网式”摸排。领导干部下沉一线,化身“人才侦查员”,通过田间座谈、入户走访、群众访谈等方式,全方位了解后备人选的政治素质、工作能力和群众基础。创新实施“正负清单”制度,明确选拔标准和“一票否决”情形,构建街镇初审、部门联审、专班复审的三级审核体系。运用大数据分析手段,对后备人选进行精准“画像”,结合“两委”班子结构需求和岗位特点,科学匹配人才专长,确保将政治过硬、能力突出、群众认可的“好苗子”选拔入库。
培育过程是锻造后备力量的“核心车间”。推行“导师帮带+专题培训+实践锻炼”三位一体培育模式,为后备人才量身定制成长路线图。建立“一对一”结对帮带机制,选派经验丰富的基层“老支书”“土专家”担任导师,通过日常谈心、工作指导,帮助后备人员提升政治素养、积累实战经验。开设“田间课堂”“社区讲堂”,邀请行业专家、业务骨干围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主题,开展分层分类专题培训,传授实用工作方法。搭建“实战练兵场”,组织后备力量参与网格员、矛盾调解员、项目攻坚组成员等岗位实践,选派优秀者到征地拆迁、信访维稳等急难险重任务一线历练,推动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深度融合。
管理机制是保障持续发展的“稳定器”。构建“三级梯队”信息库,按照能力水平、发展潜力、群众评价等指标,对后备力量进行科学分类、梯次管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定期开展考核评估,及时补充新鲜血液,确保队伍始终保持生机活力。完善激励保障措施,对表现突出的,在发展党员、评先评优、项目扶持等方面给予倾斜,优先推荐参加学习培训和外出考察。建立成长跟踪档案,定期了解思想动态和工作表现,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增强归属感和使命感。
全链条培育机制的有效实施,成功激活了基层人才的“一池春水”,助力形成“储备一批、培养一批、使用一批”的良性循环,不仅优化了基层干部队伍结构,更激发了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让基层发展后劲十足、活力奔涌。(范钟轶)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