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声
民以食为天,一粥一饭是美好生活的开始,也是老有所依、老有所安的基础。
涪光里南河路幸福餐厅,每天都有20至30个菜品供老人选择,既保证营养又兼顾口味;平武县幸福餐厅除了堂食,还提供外卖服务,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免除配送费;游仙区韩家脊社区在用餐之外,可以享受便捷、专业的法律服务……前段时间,绵阳公布一批“老年幸福餐厅”名单,这些幸福餐厅精准对接老人需求,托起了稳稳的幸福。
幸福餐厅诞生于“民情”。随着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在当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正面临严峻挑战:年轻人忙于职场拼搏,独居老人数量持续攀升。看似简单的吃饭问题,实则困扰着不少家庭。日前,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发布,提出大力发展“一老一小”普惠服务,支持“一老一小”服务机构提供质量有保障、价格可承受、运营可持续的普惠服务。绵阳大范围开办老年幸福餐厅,精准对接并回应群众需求,让养老不再是家庭独自扛起的重担。
老年幸福餐厅,是主要面向老年人提供价格低廉的餐饮服务。按照“一刻钟就餐服务圈”布局,绵阳采取“政府补一点、商家让一点、个人出一点”的方式,通过社会组织运营、爱心企业加盟等多种模式建设老年助餐点。相比一般的餐饮店,幸福餐厅的餐价通常比市场价略低。不止如此,根据年龄的不同,老人可以享受到不同程度的折扣。截至目前,全市共有71家老年助餐点为老人提供助餐服务。
种种细节背后,是对老龄化社会痛点的精准把握。精妙之处还在于,许多老年幸福餐厅,空间并未自我窄化为“老年专区”,而是“全龄友好”:不管家住周边的阿姨爷叔、午间觅食的上班族,还是辛勤劳作的户外工作者,都能够在这里歇歇脚,吃上一口热乎饭。餐厅的功能早已超越单纯的用餐场所——老年人可以交友、下棋、观影,社区居民能举办亲子活动、讲座培训......幸福餐厅正演变为一个多元化的社区空间。老人们在这里找到归属感,年轻人则感受到城市的包容性。
更进一步看,小事连着的是民心,大事连着的是民生。从幸福餐厅到社区普惠食堂,从明眸工程到健康副校长进驻学校,从普惠式“育婴园”,到暑期公益托管班,这些政策设计始终遵循“用小成本实现大幸福”的民生智慧,让老人安心少忧、让年轻人轻装上阵,更用贴心的“细节”诠释城市的人文关怀。
“一老一小”系民心,一枝一叶总关情。在绵阳,每个群体都被看见、被尊重、被成全,民生福祉在点滴积累中汇聚成温暖人心的城市底色——它让居者心安,来者心动,最终汇聚成城市发展的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