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上午10时,绵阳市经开区文跃社区餐厅的后厨就是一派忙碌景象。厨师和工作人员紧张备菜,不一会儿,近20种菜品陆续出锅,香气四溢。
近日,记者跟随社区老人陈爱和其朋友陈文英的脚步,在中午时分来到餐厅,看到蒸烧白、烧排骨、西红柿炒蛋、香碗等菜品摆放整齐,络绎不绝的食客有序排队取餐。
“这里菜品丰富,味道也符合我们老人的口味。”陈爱说,老人在这里用餐有优惠,平时儿女上班不在家,她就和朋友来这里用餐。
当天,陈爱和陈文英两位老人,点了鹿茸菇肉丝、干锅猪脚、酸菜鱼和泡椒鸡爪,四道菜优惠后共花费45元。
72岁的杨发友老人也是这里的常客,他从家里步行到餐厅不到10分钟。 “我们这里是步梯房,上下楼买菜做饭要走几趟,不如直接到社区餐厅吃饭。”杨发友说。
小小的社区餐厅,解决了老人的吃饭问题,也是社区治理创新的体现。据了解,文跃社区60岁以上老人达3300余人,其中不少是独居、高龄老人,“吃饭难”问题尤为突出。
起初,社区想办惠民餐厅,但资金、资源和力量有限。后来,在经开区党群部和塘汛街道的指导协调下,联合民政、社工等部门,积极争取资金,社区腾出闲置场地,最终实现文跃社区餐厅开业并持续运营。
餐厅除了解决老人的吃饭问题,还因临近两个大型产业园,吸引不少务工人员就餐,实现了盈利反哺特殊群体的良性循环。
经开区党群工作部副部长杨昭曦表示,文跃社区餐厅除了吸引老年朋友和周围务工人员,还创新拓展服务,为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等新兴群体提供预约送餐服务。党员志愿者主动承担起为特殊群体送餐的任务,让温暖传递到更多角落。
文跃社区餐厅只是绵阳市党建引领老年助餐服务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绵阳市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牵头抓总作用,积极探索老年助餐服务新模式,让社区餐厅遍布全市各地。
社区餐厅建设作为市级民生实事,按照“一刻钟就餐服务圈”布局,采取“政府补一点、商家让一点、个人出一点”方式,探索“公益+市场化”等多种运营模式。同时,根据老年人经济困难程度、失能等级及年龄给予差异化补贴。通过培育社区助餐志愿者队伍和互助组织,让居民足不出“圈”享受优质服务。
截至目前,全市已有84家老年助餐点投入运营,惠及老人共25万余人,党建“小餐桌”正稳稳托起老人的“大幸福”。
(记者 彭雪 刘曾太)
编辑: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