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州大小事
从匡山遗韵到鹤鸣振铎,绵阳历史上的书院探源
发稿时间:2025-05-18 08:40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绵阳历史悠久,数千年灿烂文化传承至今,留下了无数的人文古迹,其中就包括书院。历史上的绵阳,涌现了不少知名的书院。民国《绵阳县志》记载,绵州在唐代始有石鼓书院。清乾隆初,朝廷要求各州县建设学院,至清末时期,绵州先后有左绵书院、治经书院、丰乐书院、桂华书院、涪西书院、鹤鸣书院六大书院,江油市还有匡山书院。

  树木掩映下的匡山书院遗址

  “丰乐书院”给丰谷镇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

  游仙区魏城镇原址重建的桂华书院

  绵阳历史悠久,数千年灿烂文化传承至今,留下了无数的人文古迹,其中就包括书院。历史上的绵阳,涌现了不少知名的书院。民国《绵阳县志》记载,绵州在唐代始有石鼓书院。清乾隆初,朝廷要求各州县建设学院,至清末时期,绵州先后有左绵书院、治经书院、丰乐书院、桂华书院、涪西书院、鹤鸣书院六大书院,江油市还有匡山书院。

  这些书院有的已经不复存在,有的仅存遗址,有的则成为了文化地标。今天,就一起来认识它们吧。

  □记者 张登军 尹秦 周钰 陈元松 文/图

  丰乐书院

  古镇上的文化回响

  走进涪城区丰谷镇鑫田粮艺传习所,一个“丰乐书院”的牌匾特别醒目。丰乐书院,始设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地方绅士梁成彦等,同丰谷井州判庆良,请州牧文杰批准,向丰谷镇的士绅和百姓募集资金,在惠姓老屋创建丰乐书院,即丰谷公学堂。丰乐书院共有二十余间房屋,童生和生员一起上课,州进士陈津曾在这里作为主讲。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为两等小学堂,1940年改为绵阳师范学校附小,即现在的丰谷小学。

  曾经的丰乐书院,早已不可寻。几年前,鑫田粮艺传承人潘德贵修建传习所,增挂丰乐书院牌子,希望以此给丰谷镇的人们留下关于丰乐书院的记忆。他还计划将来以传习所为阵地,面向社区群众开展读书活动。

  桂华书院

  始于唐代的文化印迹

  在游仙区魏城镇桂花社区的魏城镇广场,一幢崭新的建筑特别醒目,这就是在原址重建的桂华书院。

  桂华书院,初名玉珠学宫,始建于唐朝贞观初年,昌盛于两宋明清时期,因魏城县东有玉珠山而得名,不久改名文昌书院。清嘉庆二年(1797年),魏城巡检傅淑兰建议利用巡检衙门后的空地修建书院,直隶赵州临城县知县郭锦仪、禀生贾席珍、增生蒲心泰及东北两乡士民“劝捐建修”。同治末年,改名桂华书院。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改办两等小学堂。

  新中国成立后,桂华书院分岀一部分办魏城中学和小学。2019年,游仙区魏城镇在桂华书院原址重建,2023年7月26日建成开放,内设镇党校、镇史馆、阅读室、书画室、音乐室、舞蹈室等功能室。

  鹤鸣书院

  李调元曾经的求学地

  在绵阳市游仙区盐泉镇,鹤鸣书院是当地群众记忆中一个特别的文化符号。

  鹤鸣书院前身是“白鹤庙”,始建于明正德年间,清康熙年间重修,初为庙学。清乾隆二十八年(1753年),巴蜀才子李调元慕名到白鹤庙读书,当年6月中进士,白鹤庙一时名声四起。清同治六年(1967年),绵州治北千总刘全秀捐设义学一处,复有庙侧里人所捐山田设义学三处合并一处,于白鹤庙设立书院。因书院附近的自然生态环境好,时有白鹤飞临,遂将书院取名鹤鸣书院。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鹤鸣书院改为小学校,后改为梓棉第一小学,著名学者张峦担任梓棉小学第一任校长。1968年学校搬迁至梓棉(2019年与玉河镇合并,改名盐泉镇),曾经的鹤鸣书院只留下零星建筑,紧邻书院的是一座戏台,成为当地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场所。

  匡山书院

  李白在此读书十年

  匡山书院,位于江油市大康镇书院村大匡山(戴天山)叠翠坪,初为寺院,始建于唐,李白曾在此隐居读书10年。唐开元十二年(724年),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临行前曾写下《别匡山》,留下“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的名句。

  李白辞别家乡后,当地群众在匡山寺院增建太白遗祠。清光绪九年(1883年),为缅怀诗仙,重振江油文风,龙安知府蒋德钧将位于江油县城(现武都镇)的龙州书院迁于此,更名匡山书院,礼聘前湖南布政使、翰林院庶吉士李榕为山长,选拔周边优秀学子到此学习。

  匡山书院终因年久失修而荒废,现“匡山书院”匾额保存于江油市李白纪念馆中。虽然匡山书院废弃,但现在依然有不少游客慕名前往造访,感知延续千年的诗书与文脉气息。

  绵阳曾经还有这些书院——

  左绵书院

  左绵书院,清乾隆五年(1740年),绵州知州安洪德州署左侧的文昌祠初设,取名文昌书院。后任知州费元龙在文昌祠内左侧建院,取名涪江书院。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因涪江洪灾导致绵州州治迁罗江,知州博纯将书院迁至学正署内。清嘉庆七年(1802年),州治从罗江迁回,州牧刘印全新建书院,取名左绵书院,有学舍十六间、讲堂三间,额书“振雅堂”。清咸丰七年(1857年),州人吴绍典在书院建“仿古十贤堂”。民国时期,书院被占用,在后来的城市建设中,左绵书院消失。

  治经书院

  治经书院,清光绪七年(1881年),绵州州牧刘南借用城内文昌祠的地盘创设,初名传经书院。光绪八年,继任州牧文啓率乡绅吴开聪等募集资金,在城南新建院舍,取名治经书院,有三间讲堂、一间礼堂,有藏书楼、寝室数十间。晚清名士孙桐生回乡后,曾在治经书院主讲,“造就人才不乏”。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书院改为两等小学堂,即现在的南街小学前身。

编辑:李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