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声
一年一度的防汛“大考”又来了!
进入5月,绵阳正式入汛。据预测,2025年,涪江及主要支流的年最大洪水以中水为主,年最大洪水发生在7月至9月的概率较大。事实上,自4月上中旬以来,我市天气气候极为异常,气温从月初10℃左右一路攀升至中旬末27℃左右,天气由“初春”迅速进入“盛夏”,其间还经历了冰雹、输入性沙尘等考验,为近年来所少有。天气极端化,给防汛减灾工作出了更难的考题。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面对这场不容有失的大考,如何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将危险“屏蔽”在群众身外,以实际行动考出高分?
以最坏的打算筑牢思想防线。防汛减灾不是“狼来了”的危言耸听,即使十防九空,也绝不能心怀侥幸。此前平武县发生暴雨,水晶镇新华村卿家沟组发生山洪险情。由于预报预警精准、调度转移到位,当地成功完成应急避险,未造成人员伤亡。这是未雨绸缪防汛减灾的成功案例。实践证明,只有做最坏的打算,把风险考虑得更深入一些、隐患排查得更彻底一些、预案制定得更周密一些、责任压得更实一些,才能提前将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
以最全的准备应对万一可能。“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排查身边的灾害隐患”,是今年全国防灾减灾日的主题。“个个会应急”,前提是要“会”啊。不同灾害有不同特点,不同风险隐患有不同处置方式,种种安全知识得尽量做到大家知晓。此次防灾减灾宣传周,游仙区、盐亭县、梓潼县、江油市、安州区等地,均通过科普宣讲、情景演练、咨询服务等形式,向社会公众普及各类灾害事故知识和防范应对基本技能,让主动避险成为公众的本能。
以最快的响应化解隐患风险。越是风急雨骤,越要快速响应。绵阳地势较为复杂,山区占61.0%,丘陵区占20.4%。这就要求准确识变、主动求变,借助科技力量赋能防灾减灾。在此方面,我市已经上了不少“科技狠货”:创新搭建山洪泥石流重点沟域精细化监测预警预报系统,预计较传统方式提前预警预报1至2小时,性能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通过遥感卫星、气象雷达、宽频地震仪等“科技哨兵”,配合专业队伍,形成“天—空—地—人”一体化监测体系……科技的力量大有可为,应持续完善天气气候、江河水情、水库水雨情监测设施体系,给防汛减灾工作装上“千里眼”和“顺风耳”。
在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唯有以底线思维做万全准备,才能真正练就驾驭风险挑战的硬本领。安全,才是最硬的道理!
编辑: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