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王朗大熊猫探秘营地
青山环绕的民宿
游客参观大熊猫国家公园
技术人员嫁接山桐子
大美平武
初夏时节,平武县土城藏族乡兴隆村的山桐子林间一派繁忙景象。技术人员手持嫁接刀,将精选的雄株枝条精准接入砧木,动作娴熟利落。“通过矮化嫁接,不仅让老百姓更容易采摘,山桐子的产量也更加稳定。”平武县金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徐大强指着眼前新嫁接的苗木介绍道。
这场看似普通的农业技术革新,正是平武县纵深推进“天府森林粮库”建设、探索生态价值多元转化的生动缩影。
□记者 任露潇 平武县委宣传部供图
产业升级
小改变撬动大发展
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平武县林地面积5067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85.16%。在这片青山环抱的土地上,如何让“沉睡”的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山桐子产业的升级给出答案。
平武县作为林业大县,近年来大力发展山桐子种植。但由于缺乏科学管护,原本该长成“摇钱树”的山桐子却普遍存在树形过高、挂果率低的问题。“以前山桐子树型太高了,采摘困难不说,亩产还低。”村民王大爷回忆道。
如今,通过“处理接穗、剪切砧木、插入接穗、包扎固定”几个简单步骤,一棵棵山桐子苗木便成功“改头换面”。经过优质苗嫁接的山桐子较未嫁接的挂果时间能够提前2年左右,挂果率、出油率及抗病虫害能力都有一定提升。据测算,嫁接后的山桐子亩产稳定,每亩收益可达4000-8000元,一年能够增收1500至2000元。
与此同时,大桥镇河口村的雷竹基地里,村民们忙碌地采挖春笋。过去,河口村靠传统种植收益微薄,但当地土壤和气候适宜雷竹生长,雷竹生长快、效益高。2014年起,大桥镇引导村民种植雷竹,但受限于规模,整个产业始终不温不火。
改变来自于一场跨越山海的协作。随着衢—平东西部协作的深入开展,大桥雷竹产业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随着东西部协作资金不断注入,大桥镇的雷竹种植规模迅速突破3000亩,种植区域也从开始的1个村拓展至7个村,笋用竹产业已然成为大桥镇的富民支柱产业。
雷竹和山桐子产业的蓬勃发展,是平武依托“森林四库”,推动产业升级的生动缩影。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林业资源,平武始终将林下中药材种植作为“两山”转化的重要路径,林下种植面积长年保持在6万亩以上,覆盖天麻、黄连、大黄等20余个品种,实现了生态保护与产业增效的双赢局面。
科技赋能
智能化引领新征程
在平武县的林下中药材种植基地,科技力量正悄然改变着传统种植模式。一进入基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林药智慧云平台”的电子显示屏,上面实时滚动着各种数据,从土壤湿度、温度,到药材生长周期监测信息,一应俱全。这个平台的搭建,实现了产销数据的互联互通,为种植户提供了精准的市场信息和科学的种植指导。
为进一步提升林下种植产业的科技含量,平武县从多个方面发力。在科技服务站点建设、产业新技术研究、产品研发、资源保护利用、品种选育繁育等领域,制定了18项详细的科技赋能任务。同时,积极与专业院校展开深度合作,联合四川省农科院等机构,成功开发出天麻鲜切加工技术,大大提升了天麻的附加值。
在种植模式创新上,平武县通过省市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的支持,为药农在林下种植黄连、淫羊藿、独活等草本中药材提供技术支撑,先后建设天麻—黄连—木香—淫羊藿—黄连等多品种轮作的种植示范基地2.12万亩,形成“木本+草本”“林上+林下”的立体种植模式,累计建设立体种植基地5万多亩。
这些创新模式不仅有效克服了连作同种品种容易引发病虫害的难题,还大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据统计,立体种植模式使土地利用率提高30%,轮作技术减少病虫害损失达到20%,天麻趁鲜加工技术应用更是让品质提升15%以上。
“科技的深度融入,让平武的林业产业逐渐从传统粗放式种植向精准化、智能化转变。这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还为‘森林四库’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引领着平武县林业产业迈向新的发展征程。”平武县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融合拓展 新业态激发新活力
建设“森林四库”不能仅仅局限于单一产业发展,而是要推动林业产业与多种业态深度融合,拓展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是平武多个相关部门的共识。
在自然教育领域,平武县积极布局,2024年投资2.1亿元,全力推进30个自然教育基地建设项目。如今,16个自然教育驿站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林之间,2个全国第四批自然教育基地和1个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成为孩子们亲近自然、学习知识的热门场所。截至目前,平武县已累计接待自然教育访客31万余人次,直接经济收入达到1700余万元,自然教育已然成为平武县的一张亮丽名片。
与此同时,森林康养产业在平武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29家森林康养人家和5家省级森林康养基地,为人们提供了放松身心、享受自然的理想去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平武县积极探索以自然教育促进生态价值转化新路径”成功入选四川省2024年林草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典型案例,进一步提升了平武县森林康养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此外,平武县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文旅推广活动,如“来秘境平武逛熊猫家园”“沿着高速看平武”等,将林业资源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146家精品民宿如繁星般点缀在山水之间,“岷山度假百里精品民宿走廊”省级公共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这些活动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带动周边特色农产品、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收入达到6300余万元,新增就业岗位1000余个,人均增收3000余元。
青山绿水间,平武正以“森林四库”为容器,悄然积蓄着生态发展的深层势能。这里,林海不仅是生态屏障,更成为滋养产业的能量场——当生态系统的精妙循环与产业创新的现代基因深度融合,5067平方公里绿意便化作永不枯竭的能量池,持续释放绿色生产力。
编辑: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