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新传中心全媒评论员
共享战略新机遇,同筑圈链新生态。
5月9日,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四川)在成都开幕。此次活动,对于持续深化与东部地区的产业合作,吸引更多企业和项目选择四川、落地四川,进一步建强产业链、优化产业生态圈,积极服务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不仅是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更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围绕活动主题,四川省策划了“综合活动+专题活动”的系列活动安排。综合活动,包含重点企业座谈、重要嘉宾会见、开幕式等;专题活动,主要围绕四川省“15+N”重点产业链展开。8个专题活动中,绵阳牵头承办“航空航天及低空经济产业专题对接活动”,同时协办“人工智能、新型显示和软件产业专题对接活动”“医药健康产业专题对接活动”等6场活动,不仅展现了产业发展的显著成效和坚实基础,还凝聚了发展共识,推介了产业机遇,展示了城市形象,为绵阳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
产业转移仅是起点,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方为目的。透过这场“国字号”的盛会,可以看到绵阳抢抓机遇、借势攀高,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能级的底气、信心和决心。
底气来自良好发展基础。产业转移背后是科技创新资源、产业配套、营商环境的协同配合。当前,四川正大力推进“15+N”重点产业建圈强链,构建跨区域协同推进机制。绵阳是四川5条产业链的主要承载地、8条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地,重点发展7个特色产业新赛道,产业建圈强链成势见效,全市人工智能、低空经济、航空航天、医药健康、新型显示5条重点产业链规模突破1800亿元、增速超20%,新增国省级产业集群9个、创历史新高。同时,营商环境的“温度”与“速度”正在深入人心。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在优化政务服务环境、放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建设企业家队伍等方面,推出重点企业“服务绿卡”、“解难题促发展·千企大走访”活动等一系列务实举措,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企业扩大在绵阳的布局。今日绵阳,特色产业转型步伐加快,“量”“质”不断齐升、基础更加牢固、集群效应凸显,加之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为市场主体发展提供了更优环境和更大舞台。
信心来自强劲发展势头。今年以来,绵阳高质量发展势头强劲,“7.2%!”“开门红”传递着绵阳发展“好声音”。从一季度签约5亿元以上项目38个,到全市市级层面首个海外招商团促成8项合作协议,绵阳加速“项”前。从“绵阳造”人形机器人提速迈向产业化,到绵阳两区上榜赛迪创新百强区(2025)榜单,再到中国(绵阳)科技城“四新发布”航空航天专场沙龙发布首批14项新技术、26项新产品、6个新场景、22个新机会,绵阳科技创新之力蓬勃涌动。从“绵阳造”产品在第五届消博会广受青睐,到长虹、天链机器人等绵阳15家行业领军企业组团强势亮相广交会,绵阳好物持续“出圈”。从绵阳“维多利亚港”、江油乾元山走红,到文旅推介再出发,一个个精品IP不断涌现,消费场景持续上新,市场“磁吸力”持续释放,发展势头喜人。
决心来自坚定发展目标。今年“新春第一会”,绵阳把“发挥中国科技城优势加快建成省域经济副中心”作为推动绵阳高质量发展的总牵引总抓手,作出三年实施“八大行动”、年度抓好“四张清单”的部署,推动在新一轮发展中奋楫争先、勇立潮头。本次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中,绵阳成功签约四川科大讯飞信创算力产业基地项目、中科云图无人机遥感数据运营中心等系列重点项目,在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新型显示、医药健康等多个领域展现出的“含新量”“含金量”十足,这也正是“八大行动”中“实施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行动”的实践所向。一方面,此次活动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展示自身优势和吸引力的平台,将地方所能和企业所需结合起来,为投资者、企业家搭建了深入了解绵阳产业基础与发展前景的窗口;另一方面,此次活动也为绵阳提供了深化对外合作、抢抓发展机遇的重要契机,可以更好实现与其它地区的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加快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基地。
产业转移,“转”来的是新机遇,“接”住的是新动能。绵阳竭尽所能、扬己所长,精准对接转移的重点领域和链主企业,真正把活动的“流量”转化为产业的“增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突破,未来前景令人期待。
编辑: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