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废墟上崛起的,不仅是重建的城市,更是中华民族永不言败的精神丰碑。”
为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抗震救灾精神在新时代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5月7日,绵阳市抗震救灾精神宣讲团成员景富国老师带着“5·12”汶川特大地震的深刻记忆与精神传承,为文昌中学师生开展了以“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争做新时代好少年”为主题的思政教育课活动。
本次活动由文昌中学政教处老师赵茜主持。
景老师以“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做新时代的好学生”为题,从四个角度入手,图文并茂地阐述了什么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在震撼中读懂生命的重量
景老师用视频带领同学们回顾了2008年那场举世震惊的汶川特大地震。他用一组组数据勾勒出灾难的残酷,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大自然的磅礴力量与生命的脆弱。然而,更令人动容的是中国人民在灾难面前的团结与担当——震后21分钟,成都军区4架直升机起飞勘察;6小时内,专业救援队抵达灾区;14.6万名官兵、100多万名志愿者奔赴一线,创造了“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多”的人间奇迹。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景老师引用这句广为流传的话语,点明了抗震救灾中“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底色,让同学们深刻理解:今日的幸福生活,是无数人用热血与汗水换来的。
在榜样中汲取成长的力量
“自古英雄出少年!”当景老师讲述地震中涌现的少年英雄事迹时,同学们的目光中闪烁着敬佩与感动。7岁的任思雨在废墟下忍着剧痛安慰同伴,用稚嫩的声音传递勇气;“夹缝男孩”郑海洋在废墟中摆出“胜利”手势,虽高位截肢仍坚持创业,用笑容对抗命运;被救出的胡月从汶川走向北京冬残奥会,用十年时间从“地震幸存者”蜕变为“闪光少女”……这些少年英雄的故事,让同学们看到了中国少年在灾难面前的坚韧、智慧与感恩。景老师特别强调:“他们的眼神里,是对未来不言放弃的信念,这正是抗震救灾精神在青少年身上的生动诠释。”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他们的拼搏事迹,正是对“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精神的最好注解。
在思考中夯实成长的基石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学习的意义是什么?”景老师借由台湾教育家高震东的观点——“看看现在的中小学生,就能知道十五年后的国家是什么样”,引导同学们思考个人成长与国家未来的关联。他以“人生成功需要的基石”为喻,指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抵御成长困惑的“铠甲”。针对一些青少年常见问题,景老师分享了“制定计划、约束自己、拒绝诱惑、共同进步”的成长路径,并以郑海洋等幸存者的蜕变故事为例,鼓励同学们:“人生是翻山越岭的过程,只有克服万难,才能看见更远的风景。”
在行动中践行少年的担当
“如何做一名新时代的好学生?”景老师从“家国情怀、责任担当、感恩奋进”三个维度给出答案:热爱祖国、热爱党,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业;珍惜幸福生活,以英烈为榜样,锤炼坚韧品格;拒绝“水上浮萍”“安逸享乐”的消极状态,用“书山有路勤为径”的勤勉书写青春。他特别指出:“抗震救灾精神不是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一次克服困难的勇气中,每一次努力学习的坚持里。”
宣讲会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同学们有感而发,一笔一划写下内心的感悟。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此次活动是文昌中学思政教育的一次创新实践,邀请专家通过“灾难叙事+精神解读+成长引导”的模式,让抽象的“抗震救灾精神”具象化为可感的故事与榜样,为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未来,文昌中学将继续依托本土红色资源,构建校内外协同育人体系,让抗震救灾精神成为滋养学生心灵的精神养料,培育更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好少年。 (王紫迎 黄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