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匡山读书台
扬雄读书台
□记者张登军 刘晓东 谢艳 陈元松 文/图
2025年4月23日是第30个世界读书日。在绵阳,阅读已成为不少市民的生活常态。这样的常态,源于自古有之的书香底蕴。
绵阳人的阅读故事,有史可考的记载始于西汉。在绵阳辖区,至今还保存了西山扬雄读书台、南山郭玉读书台、梓潼司马相如读书台、江油小匡山读书台等遗迹,是绵阳人传承阅读之风的重要文化符号。近日,记者先后走近这几处读书台,感受传承至今的文墨书香。
扬雄读书台子云亭下汉韵书香
暮春时节,绵阳西山公园绿意盎然。沿着玉女泉湖右行,老远可见一幢仿古建筑,那就是扬雄读书台遗址所在,旁边是洗墨池遗址。
扬雄是西汉著名文学家,以辞赋见长,他在四十多岁时离家赴京途中滞留涪县,在西山留下读书台和洗墨池遗迹,后人为纪念这段历史,修建子云亭。清同治版《直隶绵州志》艺文篇收录北宋范镇《载酒亭画像记》记载,宋庆历八年(1408),益州提点刑狱度支(官名)高君“既葺子云之居,镵其书又画其像以及其徒”,后人称为“子云亭”,即扬雄读书台。自那以后,历代文人造访扬雄读书台和洗墨池,留下不少石刻诗文。
此后,子云亭几经兴废。1987年,绵阳市人民政府在凤凰山的凤头上新建子云亭,旧子云亭则改称“扬雄读书台”。2023年,绵阳启动“西山公园文物维修保护项目及古子云亭重建(恢复)建设项目”,在扬雄读书台上修建阁楼予以保护。
司马相如读书台 长卿山上琴瑟和鸣
在梓潼县长卿山,有长卿石室,即司马相如读书台。司马相如,字长卿,西汉蜀郡成都人,是汉赋四大家之一。相传司马相如应召进京路上,卓文君一路相送,沿金牛古道经梓潼时,到蚕婆山游览,被这里的美景吸引,便留驻山腰古刹,经常到附近石室读书。唐明皇幸蜀,仰慕司马相如文才,敕改山名为“长卿山”。
每年农历正月初八,梓潼县民众都会自发举行“登高长卿山,拜谒读书台”的民俗活动。梓潼县在持续办好“登高拜相如”民俗活动的同时,重建相如亭并设立诗词碑林,形成“凤求凰”主题文化空间,依托石室题刻推进汉代建筑工艺、汉赋创作环境等课题研究,通过多维开发,增加当代人的文化认同与历史感知。
郭玉读书台 中医传承的文化景观
在绵阳南山公园内,有一方《郭玉读书台遗址》石刻,一侧是《后汉书·郭玉传》全文,记录了涪翁、程高、郭玉之间的医学传承关系,从而成为汉代时期绵阳中医学发展的证明。
郭玉是广汉雒人,年少时到涪县拜涪翁的弟子程高为师。涪翁精通医术,尤其擅长针灸,著有《针经》《诊脉法》传于世。在涪县期间,郭玉在南山上建茅屋发奋苦读,学会“方诊六微之技、阴阳隐侧之术”。郭玉的医术引起朝廷关注,经推荐后入宫担任御医,直至去世。
郭玉拜师程高,传承涪翁医学,后人将南山改名“延贤山”,在郭玉修建茅屋苦读的地方建延贤堂,将他祀为乡贤。历经沧桑,延贤堂早已消失,但从古涪县到当代绵阳,一直在推动“延贤”之举。几年前,绵阳南山公园在《郭玉读书台遗址》石刻附近,建设中医文化宣传园,弘扬中医文化,成为一个新的文化景观。
小匡山读书台 点灯山上访诗仙
小匡山读书台,又名“点灯山”,位于江油市太平镇平通河西畔。清同治版《彰明县志》记载,李白曾在此读书。
小匡山读书台是李白从青莲至陇西院至大匡山书院的必经之地,唐代诗人杜光庭游览至此,曾题下《读书台》:“山中犹有读书台,风扫晴岚画障开。华月冰壶依旧在,青莲居士几时来。”
遗存读书台上还有一座庙宇,原名“太白祠”,几经兴废,清光绪十四年,龙安知府蒋德钧重建太白祠,内塑李白像。在春节和农历三月初三等重要日子,当地老百姓自发到小匡山读书台凭吊,缅怀诗仙李白。1989年,小匡山读书台划归江油市李白纪念馆管理,是李白文化的重要遗迹之一。
记者手记>>>
扬雄读书台一侧的残损文字,司马相如读书台的诗词碑刻,郭玉读书台遗址石刻上的苔痕……每一个读书台都在默默讲述着一种更厚重的读书传统:读书不仅可以获取知识,更是一场与先贤的对话,一种修身养性的人生仪式。
读书台的意义,不是让人们回到过去,而是让人在电子屏的蓝光下,能够想起砚台磨墨的清香。读书传统的传承不在于形式,而在于是否还有人愿意在快节奏的时代里,为一段文字静下心来。
世界读书日每年只有一天,读书台却提醒我们,真正的阅读,是把自己读成历史长河中的一枚书签,标注过去,指向未来。
编辑: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