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州大小事
文旅+工业+教育 谱写凉山协同发展壮美篇章
发稿时间:2025-04-21 09:19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 4月18日,“长征路上看四川”大型宣传教育活动走进凉山州,深入西昌市大石板古村、凉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西昌市怀远学校,实地探访这片红色土地如何以文旅赋能乡村振兴、以工业挺起经济脊梁、以教育厚植发展根基,在新时代谱写出协同发展的壮美篇章。

  参观彝海结盟纪念碑(记者李锦辉摄)

  红色情景剧展演(记者李锦辉摄)

  锦屏电站发电机组(记者李锦辉摄)

  绵阳新闻网讯 4月18日,“长征路上看四川”大型宣传教育活动走进凉山州,深入西昌市大石板古村、凉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西昌市怀远学校,实地探访这片红色土地如何以文旅赋能乡村振兴、以工业挺起经济脊梁、以教育厚植发展根基,在新时代谱写出协同发展的壮美篇章。

  青石板路蜿蜒曲折,百年古井倒映天光,经过“修旧如旧”的保护性修缮,作为南方丝绸之路重要驿站的大石板古村,正以全新姿态拥抱现代文旅产业。依托乡村振兴政策东风,这个曾经的传统农业渔村实现华丽转身:232家特色民宿星罗棋布,85家风味餐馆飘香迎客,65家民族风旅拍店生意红火,2024年累计接待游客191.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06亿元,旅游经济成为强村富民的核心产业。

  在古村巷道深处,返乡创业者陈笑羽的民宿生意火爆。这位曾在沿海打拼多年的西昌人,如今在家门口实现了创业梦想:“改造后的老宅子既保留了彝族民居特色,又融入现代舒适元素,节假日客房供不应求。”如今,像陈笑羽这样的返乡青年越来越多,民族风旅拍、非遗手作等新业态不仅留住了乡愁,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人才“引擎”。

  在凉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四川好医生攀西药业的数字化智能工厂里,全自动生产线正开足马力。该企业通过建设美洲大蠊数字化养殖车间、药品生产全流程智能管控系统,实现了从原料培育到终端产品的全产业链智能化升级,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发展,形成辐射周边的产业生态圈。

  近年来,凉山州着力构建“2+5”现代化工业产业体系,深入实施“五大产业链突破提升行动”,重点培育生物医药、清洁能源等千亿级核心产业,打造装备制造、绿色建材等百亿级支撑产业,走出一条具有凉山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在西昌市怀远学校,宽敞明亮的教室、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应俱全的功能室以及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让孩子们在优质的教学环境中学习成长。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一幅“学有所教、教有所长”的美丽图景正徐徐展开。

  凉山坚持丰富和创新青少年红色文化教育内容形式,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到学校思政教育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有效激发青少年爱国热情。截至目前,凉山已建立优质红色主题思政节目库,打造出具有凉山特色的红色主题思政节目40余个、红色文化思政精品课45节。同时,以重要时间点为契机,广泛开展各类红色教育活动。

  当古村的灯火与工业园区的霓虹交相辉映,当校园的书声与车间的机器声共同奏响,凉山州正以文旅为翼、工业为骨、教育为魂,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探索出一条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协同发展之路,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阔步前行。

  红色记忆与绿色发展交相辉映

  本报讯(记者 李锦辉)4月17日,“长征路上看四川”大型宣传教育活动走进凉山州,在冕宁县追寻“彝海结盟”的红色记忆,于雅砻江畔探访“绿电西送”的能源奇迹,见证革命老区如何以红色精神为魂、绿色发展为翼,在新时代长征路上阔步前行。

  冕宁,因“彝海结盟”的红色传奇成为长征史上的关键坐标,红军在此建立四川首个县级红色政权,刘伯承与小叶丹“彝海结盟”,创造了“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第一次成功实践”的历史佳话,为红军突破国民党封锁、顺利北上赢得先机。如今,红军长征纪念馆内,全国首份提及“万里长征”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原件静静陈列,彝海结盟纪念馆200余件文物、30余幅历史图片还原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

  “祖父当年为红军当向导,这段历史是我们全家的骄傲。”亲历者外孙伍龙的讲述,让90年前的民族团结故事鲜活可感。国防大学教授刘波现场解读《泸沽转兵》战略意义,沉浸式情景剧《彝海结盟》重现结盟场景,吸引游客驻足聆听。依托红色资源,冕宁县探索“红色旅游+民俗体验”发展模式,成功跻身“天府旅游特色县”,红色精神正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动能。

  在雅砻江中游,世界最高混凝土双曲拱坝(305米)与全球最大规模引水隧洞组成的锦屏“双子星”电站昼夜运转,每年向华东、华南输送超500亿度清洁电能。作为全国水能资源最富集的地区,凉山州坐拥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三江”流域,1094条河流蕴藏着7004万千瓦可开发水能,相当于3个三峡电站装机总量,全国14座百万千瓦级“西电东送”骨干电站中,10座落户于此。数据显示,2024年,凉山总发电量约2900亿度,相当于1.45亿个普通家庭一年用电量,位居全省第一,其中外送电量达2716亿度。

  “水网建设是绿色发展的底盘。”凉山州水利局负责人介绍,当地已编制《现代水网建设规划》,储备620个水利项目、总投资超2200亿元,“4大8中”骨干水源工程与4个小型水库同步推进,2024年,成功争取并完成19个增发国债水利项目23.07亿元资金支付,全年落实水利全口径投资64亿元,完成投资59亿元。

  红色印记与绿色发展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一道亮丽风景线。红色印记代表着历史的厚重与革命精神的传承,激励着人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绿色发展彰显着时代的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追求,推动着社会向着更加繁荣昌盛的未来迈进,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书写着凉山新时代的发展篇章。(记者 李锦辉)

编辑:李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