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诗意与现代气息相融合的绵阳散发着独特魅力(记者 王勇 摄)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十一月,果亲王允礼奉旨赴西藏,首次踏上入蜀之路。1735年,他返程再次路过绵州,有感于绵州城的深厚历史底蕴和丰饶物产,写下诗作《绵州》——
左绵治界川东路,涪水天池山泽互。芙蓉流学巴字环,卧龙象作斗枢布。泉飞廉让示官箴,井出形盐足民赋。盛暑无虞蚊蚋侵,法堂不借鹰鹯傃。三冬气候只如春,风霜不改青青树。唐家弟子爱楼居,碧瓦朱甍半新故。切星凭眺属骚人,浩荡云天慨前度。北望嵯峨指大匡,世传李白读书处。朗抱不遇轩与羲,空教笔底腾烟雾。蜀江自昔炳英灵,问今谁继青莲步?
奉旨入藏 邂逅绵州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十一月,雍正皇帝平定准噶尔叛乱后,果亲王允礼肩负伴送达赖喇嘛七世回西藏的使命,踏上入蜀之路。这位康熙皇帝的第十七子,原名爱新觉罗·胤礼,在雍正登基后为避名讳,更名为允礼。在宫廷的权力角逐中,他曾全力支持四皇子胤禛,助其登上皇位。雍正帝掌权后,允礼选择称病退隐,远离权力漩涡,这份淡泊反而赢得雍正的信任,先被封为多罗果郡王,后晋封为果亲王,雍正临终之际,更是在诏书中称赞他“实心为国”。
允礼从京城出发,进入四川后,途经今广元、绵阳、德阳等地,翻越折多山抵达甘孜泰宁,将达赖喇嘛七世送到西藏。允礼完成使命后,次年春天踏上返程。往返途中,他两次经过绵阳,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底蕴、秀美的自然风光与丰饶的物产,深深触动了他,于是挥毫写下诗作《绵州》。
诗中尽览 绵州风华
果亲王的《绵州》一诗,堪称一幅立体的绵州风情画卷,从地理、人文到社会风貌,皆有细致描绘。
“左绵治界川东路,涪水天池山泽互。芙蓉流学巴字环,卧龙象作斗枢布”,前面短短四句,便将当时绵州的地理位置与城市格局展现得淋漓尽致。绵州地处剑南东川之畔,涪江水与天池山相映成趣;芙蓉溪与涪江、安昌江交汇,绕城形成独特的“巴”字形状,州城布局恰似北斗七星,宛若卧龙盘踞,尽显人杰地灵之姿。
“泉飞廉让示官箴,井出形盐足民赋。盛暑无虞蚊蚋侵,法堂不借鹰鹯傃”,这几句诗生动呈现了当时绵州的社会治理与物产优势。境内廉泉、让水潺潺流淌,象征着官员廉洁奉公的品德;丰富的井盐产出,既满足了百姓生活所需,也充实了赋税来源。良好的生态环境,让绵州在盛夏时节也无蚊虫侵扰,地方治理井然有序。“三冬气候只如春,风霜不改青青树”,更是将绵州温暖如春的冬季气候,以及霜雪下依旧苍翠的树木,描绘得栩栩如生。
“唐家弟子爱楼居,碧瓦朱甍半新故。切星凭眺属骚人,浩荡云天慨前度”,诗人的笔触转向绵州着名的越王楼。这座由李贞修建的楼阁,碧瓦红脊,历经岁月洗礼,半新半旧间承载着历史的沧桑,引得无数文人墨客登楼远眺,面对辽阔天地,感叹时光的流逝。“北望嵯峨指大匡,世传李白读书处。朗抱不遇轩与羲,空教笔底腾烟雾。蜀江自昔炳英灵,问今谁继青莲步?”诗的结尾,果亲王将目光投向绵州之北的大匡山——诗仙李白的读书之地,感慨李白虽有远大抱负与卓越文才,却未能遇到赏识之人,同时也发出对四川人才辈出,谁能继承李白风骨的追问。
日记为证 再叙绵州
除了《绵州》一诗,果亲王的《西藏日记》同样是研究当时绵州的珍贵资料。日记中详细记录了他的行程轨迹。雍正十二年十一月三十日,他“出梓潼县城南门,憩石牛铺,再憩绵州魏城驿,过铜瓦铺,渡涪江”,当晚便留宿绵州。
初到绵州,他引用《水经注》,细致介绍涪江水的流经情况:“东南流经涪县西,州本汉涪县,水以此为名,自江油县流入,北分二,至彰明废县南合流,有廉让二水注之,南经州城西会安昌水。”此外,日记中还记载了绵州的地理地貌,如“梓潼至铜瓦多平山、小溪、板桥、茅舍”,沿途田野间麦苗青青,草木茂盛,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从铜瓦至绵州州治,地势起伏,是蜀东北的交通要冲。他还特别提到州北彰明废县,李白的旧宅位于青莲乡,点明此处正是李白的出生地,甚至对绵州特产水萝卜“脆美如梨”的特点也有记载。
次年返程再次路过绵州时,他又记录下越王楼、杜甫所作的《越王楼歌》等内容:“二月二十七日,天阴无雨,自绵州过河,憩沉香铺及魏城驿……”这些日记内容,不仅印证了《绵州》一诗中对绵州的描写,更为研究当时绵州的经济社会状况,提供了翔实而有力的依据,让后人得以透过文字,触摸到绵州昔日的繁华与韵味。(记者 张登军)
小知识
果亲王原名爱新觉罗·胤礼,雍正皇帝继位后,为避名讳,其他皇族兄弟改“胤”为“允”,“胤礼”改名“允礼”,雍正元年被封多罗果郡王,雍正六年晋升果亲王。
允礼工书法、精绘画、善诗文,着有《春和堂集》《静远斋集》《西藏日记》《奉使纪行诗》等。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