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让城市会“呼吸”有“韧性”更宜居
全市已完成海绵示范项目112个
什么是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在应对自然灾害时,通过渗、蓄、滞、净、排等方式,实现防洪减灾与生态韧性,让城市建设不仅会“呼吸”,更有“韧性”。
眼下,一场城市生态“魔法”大变身正在绵阳上演:嵌着下沉绿地的街角、透水铺装的老小区、植满狼尾草的湿地公园、让钢筋水泥肌体生长出弹润的生态“毛孔”……
作为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46%建成区面积已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绵阳,正加快推进155个会“呼吸”的海绵项目建设,目前已完成112个。
改造前
老城区 “海绵肌理”这样生长
走进涪城区荷花中街朝阳军干所小区,整个小区正焕然一新,生态草沟蜿蜒于绿植间,隐形管网深埋土层,这样的海绵“肌肤”,悄然激活小区的生态循环。
在小区地面透水铺装中,大面积采用陶瓷透水砖。“这种砖由废旧的陶瓷骨料高温烧制,其特殊颗粒结构,不仅防滑,每小时能透水36升/平方米,远高于普通地砖。”涪城区旧改中心海绵专项设计师冯杰指着全面“焕新”的小区地面告诉记者,下雨时,地面“喝水”的速度翻倍,雨季不易积水,中雨以下可实现“即降即渗”,下班回家不用绕水坑,居民出行也更安全。
在新建的小区绿化带,黑色隆起的溢流井均匀分布,记者注意到,井口普遍高于绿化带,又略低于新铺设的地面2—3厘米。冯杰解释,这种微下沉式绿地遇强降雨时可蓄存一定的雨水,减缓直接流入城市排水系统的速度,减轻城市防汛压力。当降雨量超出绿地承载力时,雨水再通过溢流井口排入地下管网,从而缓解小区的积水压力,一定程度上起到“先蓄后排”的削峰作用。
小区的楼栋排水系统同步升级。原直通市政管网的屋顶落水管,现全部接入下沉式绿地缓冲带,“喝饱”过后再排入市政管网。
据悉,目前城区已有公安局小区、明园小区、现代人家小区等多个小区正推进类似“海绵化”改造。通过海绵设施“点—线—面”立体布局,老城区里越来越多的片区,正加快构建“渗、滞、蓄、净、用、排”的弹性水循环体系,为城市“韧性”建设提供基层样本。
改造后 朝阳军干所小区改造前后对比
新城区 激活城市“呼吸系统”
老城区有“弹性”,新城区更会“呼吸”。
在安州河东新区南北湖公园内,一条排洪渠正经历生态蜕变。记者在现场看到,原本杂草丛生、局部坍塌的渠体已被改造为生态湿地,阶梯式排水系统与植被群错落交织。低洼地带分布的雨水收集池倒映着新栽的乔木,几只白鹭在浅滩处悠闲地觅食。
“过去每逢暴雨,这条排洪渠就排水不畅,导致周边区域漫水。”安州区住建局工作人员姜双介绍,改造中将废弃鱼塘与排洪渠整合,打造出兼具调蓄与净化功能的湿地系统,驳岸损毁的情况得到消除。阶梯式排水布局收集的雨水,通过沉淀过滤,用于植被灌溉与道路清洗,形成循环利用链条。
作为海绵城市末端调蓄的关键节点,这片39公顷的“大海绵体”包含2.2公顷人工湖水系,新增30万立方米调蓄容积,相当于给城市新区装上了一座“隐形水库”,打造出平急两用的复合空间——汛期滞洪、日常休闲,实现防洪韧性与生态景观的双重提升。
记者从市住建委获悉,目前,全市完成海绵示范项目112个,完成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13个,建设下沉式绿地22.06万平方米,雨水花园5.19万平方米,建成海绵城市达标面积91.68平方公里,正加快构建“群山环抱、城水互融”的生态格局,将绵阳打造为宜居、韧性、智慧的现代化山水生态园林城市。(记者 兰建春 唐韬 文/图)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