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阳新闻
绵阳加速焕新看不见的城市“生命线”
扮靓城市“面子” 做实民生“里子”
发稿时间:2025-04-09 08:32   来源: 绵阳日报

 

三江体育公园

  进入4月,汛期也开始倒计时。城区地下管网改造,海绵城市建设,燃气、排水管网施工现场机械轰鸣——在城市更新中,既要扮靓“面子”,更要做实“里子”的绵阳,正通过系列“里子”工程,加速焕新看不见的城市“生命线”,提升城市韧性,建设宜居、智慧之城。

  连日来,记者实地探访多个施工点位,带你透视实施城市能级提升行动的“地下脉络”。

  □记者 兰建春 唐韬 文/图

  管网“微创术”破解内涝难题

  在九洲大道科华路口施工现场,深蓝色的围挡内传出机械低鸣声,工人们正在有序拆除顶管设备。距地面4米深处,一条直径1.8米的大口径排水管道已初步建成,施工人员无需弯腰就可在管道内部穿行自如。

  “地下管网系统就像城市的‘毛细血管’,施工中,我们用顶管施工这项市政‘微创’技术来疏通城市‘血管’。”绵阳新投建开项目负责人李奇手持施工图纸告诉记者,现场采用的顶管施工如同地下“穿山甲”,通过液压千斤顶将预制管逐节顶入地层,成功穿越车流如织的九洲大道。与传统施工相比,该技术有效保障了城市主干道正常通行,同时降低施工噪声,且全程无扬尘污染。

  科华路口所在的园艺山,这片地势相对较高的区域正在经历一场“地下革命”。作为绵阳城区地理制高点,园艺山在夏季暴雨中常因排水能力不足形成地表径流,容易导致周边低洼区域出现积水甚至内涝险情。

  此次改造涵盖科华路、科华东路、创业南路、园兴街、园兴东街、园艺街、八角南路等多条道路的10余个点位,新建管网将明显提升雨水收集能力。项目全面竣工后,可在今年汛期实现“高水高排、低水低走”的有效调控。

  地下攻坚延伸近郊

  地下攻坚从主城延伸至近郊。在石塘片区东岳社区李家沟排洪渠现场,围挡内传来一阵低沉的机械声,工人们正操作顶管设备进行地下作业,地面道路畅行无阻。发挥功效的顶管工艺正在地下4米深处推进管节,仅用两个工作井便能完成施工,避免道路大面积开挖,交通受阻。

  “针对近郊地下管网老旧、数据缺失等问题,施工前运用地下机器人完成市政‘CT扫描’,精准定位淤堵点。”涪城区住建局公用事业股副股长张立志告诉记者,这样的地下管网改造还包括石塘街道、城郊街道及杨家镇、吴家镇、青义镇等多个片区数10个点位。工程将新增及改造排水管道超70公里,同步改建排洪沟、雨水口等设施,明年底完工后将显著提升近郊排涝能力,改善市民出行环境。

  海绵城市激活生态韧性

  城市更新的地下工程既有隐形的地下管网,也有可感知的海绵生态。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在应对雨水等自然灾害中具有良好弹性,通过渗、蓄、滞、净、排,实现防洪减灾与生态韧性。作为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目前绵阳46%的建成区已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涪城区滑嗨乐园、游仙区桑林坝涪江二桥头公园等街头绿地,通过雨水花园实现了截污净化和生态造景的双赢。安州河东新区依托自然湿地水系,新增30万立方米调蓄容积,打造平急两用的复合空间——汛期滞洪、日常休闲,实现防洪韧性与生态景观的双重提升。

  目前,全市已建成下沉式绿地12.05万平方米、雨水花园3.76万平方米。涪城青义—西科大片区、安州区河东—科技城片区等五大重点示范区建设正加快推进,计划明年实现55%的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持续提升城市防涝韧性和人居环境品质。

  记者从市住建委获悉,2025年,我市建成区范围将改造地下管网约390公里。通过智慧手段,加快城市地下基础信息排查,对严重锈蚀、被违规占压老化,带病管道等城市“里子”设施,加快纳入整治台账,明确责任主体及整改期限。同时持续加强燃气、给排水、电力通信、地下管廊等建设和协同管理。注重地下管网改造与海绵城市建设的协同推进,在城市更新中,加快构建“看不见的防线”与“可感知的生态屏障”,共同织就守护城市的韧性网络,让市民感受城市能级提升行动中的民生温度。

  编辑:谭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