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区县新闻 > 平武
【平武】解锁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密码”
发稿时间:2025-04-03 08:54   来源: 绵阳新闻网
  摘要:春染群山,诗韵流淌。春天的平武,在琅琅诵读声与作家采风的步履中,焕发出别样生机。一场场文学活动如春风化雨,浸润着这片川北沃土:诗歌的嫩芽在校园破土,作家的笔尖在乡野跃动。

  平武群众积极参与阅读活动

  西城·报恩里的熊猫坐坐书吧

  作家走基层——“文学进校园”活动

  春染群山,诗韵流淌。春天的平武,在琅琅诵读声与作家采风的步履中,焕发出别样生机。一场场文学活动如春风化雨,浸润着这片川北沃土:诗歌的嫩芽在校园破土,作家的笔尖在乡野跃动。

  近年来,平武县以文学为犁铧深耕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培育人才、孵化精品、融合文旅,让文字的力量在青山绿水间蓬勃生长。

  □范菊香 记者 任露潇 文/图

  诗歌进校园

  童心与诗意双向奔赴

  “老师,我写的诗里有萤火虫和星星对话!”3月14日,在平武县清漪江九年一贯制学校,一名学生高举诗稿,眼神亮如星辰。当天,《星星》诗刊“诗歌进校园”公益活动如约而至,上百名学生与诗歌展开一场炽热的“春日约会”。

  《星星》诗刊理论版主任任皓化身“诗歌引路人”,从李白“举杯邀明月”的孤傲,到海子“以梦为马”的赤诚,他用声情并茂的朗诵将孩子引入诗境。当读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窗外恰好掠过一缕带着花香的微风,教室里的掌声与欢笑声交织成诗。“写诗不是造句,而是把心跳变成文字。”任皓的鼓励点燃了孩子的创作热情,稚嫩的诗行里跃动着对山川、亲情与未来的想象。

  活动中,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骏马奖获得者羌人六、星星诗刊杂志社、县文联分别向孩子们赠送《绿皮火车》《羊图腾》《星星诗刊》《乡村飞歌幸福长》等书籍。这一刻,文学不再是课本上的铅字,而是触手可及的光。

  采风进村落

  泥土里长出文学温度

  3月15日,一支队伍正跋涉在平武的山水之间。由省市县20余位作家组成的采风团走进平武县黄连加工厂的袅袅药香里,踏入江油关镇云尚·关东的民宿中,驻足平通印象·梅林的院落旁。

  在平通印象梅林民宿召开的文学座谈会上,与会人员就文学创作展开交流,面对面请教,畅所欲言。“文学不是空中楼阁,乡村振兴的每道褶皱里都藏着好故事。”市作协主席陈霁对平武文学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希望平武作家深入基层,挖掘平武特色文化,不断创作出更多具有影响力的作品。

  作为平武本土作家的典型代表,羌人六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心得。“写作应从本色开始,得把根扎进生活最深处,突破角色固化,以作家的独特视角,定好主题,多花时间用心打造文学精品。”

  采风中的作家纷纷以“民族风情”“乡愁密码”等主题,用散文、小说、诗歌多维度勾勒平武的振兴图谱。这些作品,或许会成为未来游客手中的“文化地图”,让更多人听见平武的心跳。

  笔触归山野

  文学沃土结出时代新果

  如今的平武文学,早已不是“一个人的朝圣”。平武县以“引凤筑巢”之策,吸引青年作家返乡扎根:马青虹带着都市的笔触回归山野;李木一成为全省作协系统先进个人;3名巴金文学院签约作家在古寨与梯田间搭建起创作营地。一支“60后传技艺、80后挑大梁、90后露锋芒”的文学梯队,正将平武故事写成时代的注脚。

  创作激励政策似一剂强心针。《绿皮火车》以铁轨般的厚重叙事摘得骏马奖桂冠;《木瓜溪:1992年冬》用方言的体温登上四川文学榜单;《大明龙州土司》则让平武历史文化的精彩故事飞向全国。2024年,平武县120余篇作品绽放在《花城》《四川文学》等期刊,平武文学名片愈发闪亮。

  文旅融合的巧思同样令人眼前一亮。位于平武县西城·报恩里的熊猫坐坐书吧里,游客捧着《身体里的豹子》静读,窗外涪江逐浪的声音沙沙应和;民宿图书馆中,《羊图腾》与羌绣抱枕相映成趣;“龙州之声”朗读会上,市民用乡音诵读自己的故事,掌声惊起枝头的山雀。文学,就这样成了平武山水的最佳解说词。

  “我们要让每寸土地都飘着墨香,让每个孩子心里都住着诗人。”平武县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平武将搭建起“乡村文学工坊”,邀请名家与村民共写振兴日记;开设“星空诗会”,让篝火旁的诗朗诵成为文旅新IP;更计划推出“平武文学地图”,引领读者循着文字漫步古村落、探秘大自然。

  文学的力量,在平武从未如此具象——它是校园里孩子笔下冒出的第一株诗芽,是作家稿纸上记录的乡村振兴密码,是游客手中那本带着泥土香的书。当文字与乡土相拥,文化传承便有了根系,乡村振兴便有了灵魂,这片被文学浸润的土地,正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编辑:李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