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在南河体育中心的AED科普
最近,一名医生在羽毛球馆使用AED(自动体外除颤器)成功抢救昏迷球友的视频走红网络。
在绵阳,AED等急救设备的设置和使用情况如何?记者调查发现,在尽管我市公共场所的AED等急救设备逐渐增多,但也存在市民找不到、不认识、不会用、不敢用的情况。如何打破从“有”到“用”的瓶颈,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找不到?“存在感”低
在心脏骤停急救的“黄金4分钟”内,快速找到最近的AED并实施救援至关重要。
目前,我市公共场所累计投放AED设备101台。然而,记者在走访车站、商场、公园、步行街等人员密集场所时发现,AED的“存在感”极低。摆放位置不够明显,也没有指引标识,不少场所的安保和服务人员甚至不知道AED的存在。
在顺辉世纪巴登酒店,AED位于服务台内,很难被发现。
在铁牛广场,记者遍寻无果后,前往工作人员休息室询问。在场3名工作人员一脸茫然,最后通过电话询问才得知,AED放置在距离广场330米的绵州记忆游客中心。
采访中,记者在高德等常用地图软件中输入“AED”搜寻,未能获得有效信息。在微信小程序内,有多款由各家医疗公司开发的AED设备查询软件,记者逐一搜索发现,绝大多数软件无法获取我市AED位置信息,只有一款名为“AED急救地图”的微信小程序能找到我市的AED设备,但显示全市“实时可用AED”不足10个,与实际数量严重不符。例如,市卫健委一楼可正常使用的AED,在该程序中就未显示。
采访中,有医务工作者建议,若能将AED与120急救指挥调度平台互联互通,120调度员可在接到报警时迅速掌握呼救点附近AED设备的位置和状态等信息,并指导呼救者快速使用,就能为患者争取更多抢救时间。
不会用?“普及率”低
采访中记者发现,除了不易找到,市民对AED的知晓率也很低。在位于绵阳火车站二楼检票口的AED设备附近,记者随机采访了近20名候车群众,没有一人认识AED。
在平政汽车站,服务台工作人员不知道AED是什么。
在园艺山集中办公区一处AED设备旁,当天值守的安保人员坦言:“我才到岗没多久,还没学过怎么用。”
这样的现象并非个例。记者调查发现,AED在投放时,通常会对所在场所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但是,一旦人员岗位流动,很少有机会进行“复训”。
市民对AED的了解情况又如何呢?在记者随机采访的近50名市民中,仅3人表示曾在商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看到过AED,并在网上了解过相关急救知识,1名市民表示曾在工作单位参加过线下培训。不过,绝大多数受访者都表达了希望参加相关培训的意愿,“希望多组织一些公益培训,让更多人掌握急救知识。”“加强普通市民对AED的认识。”
不敢用?“底气”不够
设备操作简单,且设备外箱印有施救步骤,但一旦真的遇到紧急情况,敢不敢用也是个现实问题。“怕担责”是部分人即使掌握AED使用方法却“不敢用”的原因之一。
采访中,一名曾接受过培训的安保人员表示:“救好了我就成英雄了,救不好了哪个管我?家属找我麻烦怎么办?”
记者注意到,部分AED设备外箱印有:“《民法典》第184条: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样的提示对“好人条款”进行了宣传,也给善人善举提供了法律保障,可惜很多人并不知晓。
此外,在真正面临紧急情况的时候,也有人信心不足。南河体育公园物业工作人员谭女士坦言,虽然培训后会使用AED,但真要上手操作,还是没有“底气”:“万一操作不当,反而耽误了救治,心里会很内疚。”谭女士的顾虑,道出了很多人的真实心声。
如何打破从“有”到“用”的瓶颈?
记者带着调查资料前往市卫健委,卫生应急科科长周锡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绵阳,AED配置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将通过在配置AED的场所设置醒目的标识标牌、通过信息化手段在地图上标注AED配置点位情况等,提升群众知晓率。同时,周锡勇表示,将AED设备分布地图与120调度平台进行整合的建议,的确能充分利用急救黄金时间抢救生命,他们将尽快推进。
据了解,2024年,我市把“在公共场所配置体外除颤器(AED)”纳入民生实事项目,这一年,全市增设了50台设备,市卫健部门还在各地开展了9场培训,参加人数1000余人。不过,这还远远不够。
对此,市卫健委研究表示,将加强师资培训,在配置AED的县(市、区)培训一批师资力量,再由这些师资对辖区单位、群众进行培训,提升普通群众对AED的了解;同时,加强对配置AED的场所工作人员的培训,原则上每半年至少开展一次全员培训,提升配置场所工作人员对AED的熟练度。另外,还将通过应急知识进学校的方式,加强对学生群体的培训,不断提升绵阳市AED设备在群众中的知晓度。
按照市政府工作部署,绵阳市AED设备采取分批配置的方式进行,如何科学选址,同样关乎其使用效率。
在科技城新区人才公园,记者花了40分钟,询问了3名工作人员,最终才在人才公园广场二号楼大厅找到了AED设备。采访中有人质疑,“人才公园300多亩,粗略转一圈都要一个多小时,倘若发生紧急情况,真的能发挥作用吗?”
对此,市卫健委回应,今后将充分考虑配置场所人口密度、人口流动量、分布距离等因素增配AED设备。
被称为“救命神器”,不该躺在角落里“沉睡”;急救知识关乎生命,更不应是少数人才懂的“冷知识”。只有人人都懂、人人善用,公众有底气敢于伸出援手,“救命神器”方能有用武之地。(辣1度报道组 文/图)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