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区县新闻 > 盐亭
【盐亭】万象“耕”新农事忙良田沃野绘“丰”景
发稿时间:2025-03-21 09:13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今年入春以来,为确保春耕生产顺利推进,盐亭早动员、早部署、早安排,不断在良田、良资、良技上下功夫,提升粮食产量、提高粮食品质,全力以赴夯实“天府粮仓”根基。

 

玉龙镇植保专业合作社通过无人机进行小麦病虫害防治

  当前正值春分时节,盐亭青山叠翠、田垄如画,在广袤的田野上,高标准农田建设、翻耕、播种、育苗等农事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农民忙碌的身影,勾勒出一幅抢抓农时、人勤春早的生动春耕图景。

  今年入春以来,为确保春耕生产顺利推进,盐亭早动员、早部署、早安排,不断在良田、良资、良技上下功夫,提升粮食产量、提高粮食品质,全力以赴夯实“天府粮仓”根基。

  □记者 彭紫薇 文/图

  高标准农田建设

  “巴掌田”化零为整变“良田”

  在鹅溪镇黄金沟村,种粮大户曹洪源正指挥着3台旋耕机在田间作业。田地里,铁犁翻起黝黑的新土,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

  “过去,这100多亩地分成20多个小块,最窄的田埂连牛都转不过身。”曹洪源指着远处整齐划一的田块感慨。今年以来,村里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将零散的200多块“巴掌田”整合成30多块标准田,还配套修建了机耕道和提灌站。“现在,不仅省工省时,还大大降低了种植成本,再也不用肩挑背扛了。”曹洪源说。

  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头连着粮食安全,一头连着农民增收,是推进乡村振兴、助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作为全省粮油主产区、全省产油大县的盐亭,地处浅丘陵地区,由于土地条件制约,过去种植业一直受限,耕作收割主要靠纯人力完成,效率低下。

  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良田是基础。近年来,盐亭紧紧围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秉持数量、质量、生态协同发展理念,全力以赴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让“粮田”华丽转身为“良田”。

  如今,行走在乡间小道,规整的田地一望无际,一幅“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现代农业壮美画卷徐徐铺展。截至目前,盐亭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达14.96万亩,同步发展高效节水2.53万亩,建设田间道路204.05公里、渠道148.52公里、山坪塘151座、蓄水池138口,新建及维修提灌站43座。

  在玉龙镇梓江村,村民申泽芬在自家改造后的田地里算起了经济账,“冬春种蔬菜,夏秋种玉米,早种、早收、早卖钱,一年下来能挣不少呢!”

  针对今年气候特点,盐亭县涉农部门引导村民巧打时间差,推行“蔬菜+粮食”轮作模式,利用蔬菜茬地种植早玉米,实现土地利用最大化。“为保证玉米播种质量,这段时间我们靠前服务,主要解决机手在耕种上遇到的技术问题,保证机械正常作业,同时送技术到田间地头,助力春播工作有序进行。”盐亭县农业农村局干部李珍说。

 

黄甸镇长乐村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农资配送升级

  流动供销车开进田间地头

  清晨7时许,印着“盐亭供销直通车”字样的农资配送车行驶在九龙镇青龙村的乡间小路上。驾驶员何俊伦说,“入春过后,我们每天要送3趟肥料到各个村,最远的几十公里。”

  春耕春播,农资先行。连日来,盐亭县聚焦农资供应关键环节,县供销社、农资经销商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储备机制作用,在积极储备各种农资的同时,畅通农资运销通道,与各村“联姻”,将农资直配到村、直供村民,减少中间环节,降低运营成本,确保春耕生产农资不缺、农时不误、农户不愁。

  “以前买农资得跑镇里,现在打个电话就送到家门口。”村民冯兴碧在院坝里清点肥料数量,仔细核对送货单,“价格和镇上门店一样,关键是省了运费。”

  春分时节,气温逐渐升高,雨水日益增多,正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期。“我们准备了充足的肥料和种子,利用现有的物流配送体系,做到订单加配送一体化,服务到村、到农户,确保春耕生产有序进行。”县供销社监事会主任任倩介绍,保障春耕农资供应是当前首要任务,聚焦农资供应关键环节,当地提前组织货源,积极调运化肥、农药、种子等农业生产必需品,确保农民在春耕期间有充足的物资支持。

  “老黄,西南角这片麦苗根系发黄,得抓紧用这个配方治一下。”在玉龙镇照红村连片麦田里,盐亭县农业农村局植保站站长何成杰蹲下身拨开麦苗,在笔记本上写下药方。在他身后,近百名农技员正穿梭在田间地头指导群众小春田管,为60万亩小春作物增产增收打基础。

  除此之外,盐亭还组织100多名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对农作物“寻诊把脉”开“处方”,指导村民进行小春田间管理和大春备耕工作,确保今年农业增产增收。

 

鹅溪镇黄金沟村旋耕机在田间作业

  嫘祖品牌赋能

  蚕桑产业蹚出致富“新丝路”

  嫘祖,是蚕桑文化和丝绸文明的发明创造者。盐亭是嫘祖的出生地和归葬地,素有“华夏母亲之都、世界丝绸之源”的美誉,被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认定为“嫘祖文化圣地”。近年来,盐亭县充分发挥嫘祖文化品牌优势,大力发展蚕桑产业,将蚕桑产业融入嫘祖文化旅游开发,促进村民增收致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春分时节,正是桑树栽种的关键期,村民正抢抓农时桑树种植、修剪枯枝。“我每天骑车10分钟就能到基地,不仅离家近,收入还可观。”在富驿镇复明村300余亩桑树种植基地,村民何思刚正在栽种桑苗。当地以“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不仅让村民流转土地收租金,还能就近务工挣薪金。

  盐亭县农旅公司种植技术员袁乾超告诉记者,目前,富驿镇复明村桑园正在进行栽种,预计首年能收获桑叶15万斤,为村集体带来收益15万元。

  与富驿镇热火朝天的种植场景相呼应,西陵镇麒麟村千亩桑林栽植也如火如荼地进行。在挖掘机的轰鸣声中,连片可栽植地被开垦出来。“镇里现有桑园1000余亩,今年围绕全县产业发展规划,配合同益新丝绸全产业链项目,计划在强华、石道场等村新栽种桑树1000余亩。”西陵镇党委副书记寇正燕介绍,建成后预计年产桑叶4000余吨,可带动周边400余户村民增收。

  盐亭蚕桑产业的蓬勃兴起,离不开龙头项目的强力支撑。2023年,盐亭引进了同益新丝绸全产业链项目,该项目投资28亿元,计划新建桑园2万亩,规划“一园五区N基地”产业格局。目前,桑园基地已覆盖西陵镇、富驿镇、黄甸镇、九龙镇、高渠镇、嫘祖镇等,完成建设6000亩。

  “待万亩桑园建成后,能为同益新丝绸全产业链项目提供充足的桑叶原料,解决5000余人的就业问题,增加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和群众务工收入。”盐亭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杜天良表示,下一步,将扩大桑树种植规模,以桑蚕产业为支撑,奋力绘就“村美民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编辑:谭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