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洲视讯工作人员检查数据中心运行情况
“道路口的监控设备就像‘火眼金睛’,后端的云计算中心就像‘数据大脑’,把实时路况和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连接在一起”,记者见到九洲视讯公司研发中心技术总监王成中时,他与团队成员正在会议室里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头脑风暴”,讨论人工智能在绵阳的新应用场景。
王成中身后的投影屏幕上密密麻麻如蛛网的线路图,正是基于“复杂场景高性能目标检测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打造的绵阳城市道路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王成中一边用手指在屏幕上比划,一边向记者介绍:“假如现在有一辆救护车要穿越晚高峰,这套系统就能捕捉救护车特殊标识,远程调度交通信号灯开辟‘绿色生命通道’。”
王成中的畅想并非无中生有。由九洲视讯公司参与的“复杂场景高性能目标检测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荣获2024年度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该项目已在九洲视讯天网以及智能交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绵阳城市道路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就是该项目的生动应用案例。
这套系统究竟有啥“超能力”?为何能快速捕捉识别画面信息?王成中身后的绵阳城市道路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屏幕上,一个个闪烁的橙色点连接成了一张交通路网。他打开大屏幕上的一个橙色点,现场车辆通行的画面被实时传回,“这一个个橙色点就是这套系统在前方的‘眼睛’,可以高效精准地完成对复杂场景下的目标检测识别,获取场景语义特性、行为与事件发展等信息。”
为了把复杂的“硬核科技”转换成“听得懂的语言”,王成中举了一个浅显的例子:“如果发生交通肇事逃逸,智能交管系统能瞬间锁定逃逸车辆、读取信息,整座城市的一万余组道路监控信息启动重组,屏幕上会亮起一条闪动的红色光带,这就是系统精准复刻出的车辆逃逸路线。”
这套基于大数据“办案”的“数字侦探”,为绵阳市民日常生活贡献了不少科技力量。随着家用车数量和车流量日渐攀升,绵阳交通系统迎来了不小的挑战,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可帮助拥堵路段进行“自我优化”:通过道路监控设备采集实时车流量,让红绿灯随“车”应变,自行实时调控红绿灯时长,一天内“自行调整”可达上万次。
据统计,项目相关平台已部署在成都、绵阳及北川等地405个主要路口上,平均每日采集流量数据3000万余条,平峰时段平均车速提高15%以上,停车次数降低30%。
显著的疏堵效果背后是数以万计的测算调试。王成中打了一个通俗的比方:“‘自我优化’并不是当前一个路口,而是同时调动前方沿线的‘眼睛’进行检测和调整,相当于用一个点撬动整片区域道路优化,每当堵点出现,我们都会对该道路进行调优测算,道路车流越饱和,调优效果越好。”
据介绍,有了“复杂场景高性能目标检测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的支撑,绵阳城市道路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依托10000余组道路监控设备和1个云计算中心,实现对道路交通更精准的监控和分析,提升了交通运行效率,用“交通大脑”重塑绵阳交通管理模式,提供了一种新的城市治理范式。
“复杂场景高性能目标检测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的研发得益于绵阳大力打造人工智能场景,搭建供需对接桥梁。九洲视讯公司在早前的人工智能成果推介暨应用场景对接会上,与绵阳市公安局“双向奔赴”,并入选省科技厅第一批揭榜挂帅课题。在专项支持下,九洲视讯公司联合山东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共同研发了“复杂场景高性能目标检测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可实现从监控画面中精准识别、定位和跟踪目标,对图像或视频数据进行高效捕捉与精准处理,打造基于人工智能的交通大模型在多业务场景应用。
(记者 郭若雪 杨方彧 杨沐琪 文/图)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