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阳新闻
巴歌云水道不尽离情别绪
——薛逢越王楼送别坦露才子性情
发稿时间:2025-07-13 08:05   来源: 绵阳日报

  越王楼送高梓州入朝

  唐·薛逢

  乘递初登剑外州,倾心喜事富人侯。

  方当游艺依仁日,便到樊辕卧辙秋。

  容听巴歌消子夜,许陪仙躅上危楼。

  欲知恨恋情深处,听取长江旦暮流。

  □记者 张登军

  傲骨才子,仕途多舛

  自古才子多傲骨。薛逢是晚唐有名的才子,但其生性孤傲,得罪者众,仕途注定坎坷。

  薛逢出身蒲州河东望族薛氏,祖父薛稷是唐代著名诗人、画家、书法家。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薛逢登进士榜第三名,授秘书省校书郎。大中元年(847年),入河中节度使崔铉幕府为从事。崔铉复任宰相后,奏请授薛逢为京兆府万年(今陕西西安)县尉,并引其直弘文馆。

  《旧唐书》记载,薛逢“性刚烈,恃才傲物,议者亦以逢不屈于权贵”。因性格使然,他常因无意之举得罪人。例如,与他同应进士举时交好的刘瑑,因“词艺不迨逢,逢每侮之”,招致刘瑑怀恨。大中十二年(858年)正月,刘瑑升任同平章事,有人推荐薛逢任知制诰,刘瑑极力反对,还上奏称“先朝立制,两省官给事中、舍人除拜,须先历州县”,以薛逢无州县任职经历为由,将其贬为巴州刺史。

  咸通四年(863年)五月,同榜进士杨收任同平章事,薛逢作《贺杨收作相》,名为道贺,实则多含讥讽,再次得罪权贵,“复斥蓬、绵二州刺史”。

  越王楼送别,诗寄别情

  咸通六年(865年)四月,梓州刺史、剑南东川节度副使高璩(注:原文“高梓州”即高璩)回京升任兵部侍郎、同平章事,途经绵州。此时薛逢刚履任绵州刺史不久,遂在越王楼设宴送别,写下《越王楼送高梓州入朝》。

  “乘递初登剑外州,倾心喜事富人侯”大意是:(高璩)当初乘驿车到蜀地梓州任职,便如古代贤侯般倾心民事,造福百姓;“方当游艺依仁日,便到樊辕卧辙秋”是说:正当(高璩)以礼乐教化百姓、践行仁政之时,却已到了百姓卧辙挽留的离别之秋。

  “容听巴歌消子夜,许陪仙躅上危楼”意为:承蒙(高璩)允许我以巴地歌谣消磨长夜,又得陪您仙踪共登高楼;“欲知恨恋情深处,听取长江旦暮流”则道:若想知晓这份惜别与不舍有多深,且听那长江水日夜奔流不息。

  高璩收到诗作后,作《和薛逢赠别》回应:“剑外绵州第一州,尊前偏喜接君留。歌声婉转添长恨,管色凄凉似到秋。但务欢娱思晓角,独耽云水上高楼。莫言此去难相见,怨别征黄是顺流。”诗中既感谢薛逢的热情接待,倾诉离别之情,劝其宽心,也赞绵州美景,而“独耽云水上高楼”一句,更成佳话。

  令薛逢没想到的是,此次送别后仅两个月,高璩便去世了。咸通七年(866年)十月,杨收罢相,已年过六十的薛逢终于被召回长安,任太常少卿,不久改任京兆尹。

  咸通十一年(870年)十一月,同榜进士王铎以礼部尚书、盐铁转运使升任同平章事,薛逢又作一首诗,风格依旧含讥讽之意,“铎怨之”。乾符元年(874年),薛逢迁任秘书监,不久便去世了。

  小资料

  薛逢(约806-874年),字陶臣,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唐会昌元年(841年)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大中元年(847年)入河中节度使崔铉幕府为从事。崔铉复相后,引为万年县尉,直弘文馆,后出为巴、嘉、蓬、绵州刺史,终以太常少卿召还长安。有诗十卷,今仅存七十余首。

  编辑:谭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