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广州市儿童活动中心,跨越1500公里的非遗对话上演。来自绵阳北川的羌绣传承人,通过云端课堂,带领15组羊城家庭,用丝线触摸千年羌族文明。
大屏幕亮起,身着五彩云纹羌服的杨红莉出现在镜头前。这位北川羌绣省级传承人手持绣绷,指尖银针翻飞,瞬间将现场带入川西高原的云雾之间。
“我们的绣娘们正在海拔2000米的寨子里刺绣呢!”杨红莉对萌娃们说,引得大家惊叹连连。
活动现场,每个家庭都收到特制材料包:靛蓝土布上印着羊角花纹样,彩线中混着特制金丝。
“羌绣用色大胆,源于对自然的敬畏。”杨红莉边示范边解密,“这种锁绣针法已流传三千年,绣出的纹样能像铠甲般耐磨。”
现场的助教老师也举起绣片,对孩子们说:“云纹组合记录着羌族迁徙路线,羊角花链藏着四季轮回,这组万字纹其实是古羌太阳崇拜的密码……”
70后宝爸李先生握着女儿的手穿针引线,他说:“我小时候见过外婆绣花,没想到能和女儿一起找回记忆。”
00后男孩王梓轩完成人生第一绣后兴奋地说:“比编程还有趣!我要把绣的羊角花送给四川小伙伴。”
非遗档案显示,现存587种羌绣纹样中,23种已被破译为“史书级”文化符号。正在申遗的“羌族刺绣”项目,近三年已培养出276名00后传承人。而广州近三年开展非遗亲子课堂超200场,00后参与度提升350%。“这种跨代际传承,让非遗真正‘活’在了生活里。”活动负责人表示,后期将开设常态化羌绣课程。
课堂尾声,杨红莉还展示了羌绣与现代设计的碰撞——从联名款手包到航天主题文创,从婚纱礼服到汽车内饰,“我们工坊去年研发的十二星座羌绣胸针,已经成为爆款。”
据了解,北川羌绣产业近三年产值增长220%,带动500多名山区妇女就业。更有绣娘通过抖音直播刺绣过程,单个视频最高播放量突破800万。
记者手记
“非遗传承需要创造‘可触摸的记忆点’”,国家级非遗专家梁宏指出,“亲子体验既能唤醒文化基因,又以家庭为单位构建传播网络,这种‘浸润式传承’正是非遗活化的破题之道。”
当城市孩童的指尖缠绕起千年羌线,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已然超越时空,稚嫩针脚或许正编织着非遗传承最动人的未来图景。
(涪江观察记者 唐云峰 唐舒琪 文/图)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