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试综合保险为科技成果转化上了‘双保险’,有效降低了中试环节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有了这份保险,我们就能放开手脚大胆干。”3月11日,在“创新金三角·智汇科技城”科技城新区(以下简称:新区)人工智能产业专场活动上,全省创新推出的首个中试综合保险服务产品正式启动,这不仅让许多与会的企业家们倍感振奋,同时也标志着绵阳的科技保险在助力企业成果转化方面跨出了具有创新引领意义的一步。
据了解,新区中试服务公共平台和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绵阳市分公司通力合作,在全省创新推出首个中试综合保险服务方案,为绵阳市中试项目引入综合保险保障机制,全方面保障科技成果转化。其中,科技成果转化费用损失保障、转化过程第三者经济赔偿责任保障、专利保护和商业秘密保护都在这款中试保险产品的保障之列。
“对于科技企业来说,中试保险可以转嫁中试失败费用损失以及知识产权被侵犯的经济损失,增强企业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的信心。”保险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充满风险和挑战,很多企业担心转化失败而保守研发,以致新技术新成果不能及时转化应用。通过中试综合保险,可以有效减轻企业对中试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和引发相关责任纠纷的担忧,增强中小企业的中试动力和信心。同时,对于政府部门而言,通过引入中试综合保险,建立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失败补偿兜底机制,可以吸引更多的企业和高校院所到当地开展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落地,助力构建中试服务和产业发展生态圈,形成科学的区域布局体系。
活动上,新区首批“先投后股”项目签约仪式掀起另一个高潮。据了解,新区出台《以“先投后股”方式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试点改革创新管理办法(试行)》的政策,针对特定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以科技项目的方式将一定的财政扶持资金“投”入项目承担企业(下称:项目企业),在项目企业实现市场化股权融资或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后,所投入的财政扶持资金再转化为相应“股”权,并伴随项目企业成长一段时间后执行股权退出,单个项目支持金额最高可达200万元。
“政府资金先以科研项目形式投入作为‘启动资本’,待企业完成市场化融资后再转化为股权,这样既解了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燃眉之急,又避免了过早稀释股权,就像为科技企业装上‘缓冲弹簧’。”新区科技创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新区用“期权式投资”表态,就是给企业树立“敢创新有后盾”的信心。这种“扶上马再共进退”的模式,背后是新区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机器人、数字经济、绿色环保、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领域,挖掘具有广泛市场应用前景和产业带动能力项目的决心。
作为压轴环节,绵阳市人工智能标志性产品首期发布也在此次活动举行,来自新区企业、中试平台、研究院所的六项标志性产品在这里进行推介,展现硬核科技实力,创新要素在会场激荡碰撞。会后,投资机构与项目负责人还就项目情况、市场前景和拟合作方向进行了深入交流。
“先投后股”激活财政资金效能,中试保险化解“不敢转”焦虑,二者协同破解企业创新链与资本链的断点难题。这不是简单的政策叠加,而是机制创新的化学反应,科创生态正发生质变。
(涪江观察记者 邓勇 何茂松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