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涛
发挥中国科技城优势加快建成省域经济副中心2025年推进大会明确提出,将加快建成教育医疗副中心作为加快建成省域经济副中心的一个目标,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绵阳教育优势,培养输送更多高质量人才、筑牢发展智力支撑,同时持续放大绵阳的磁吸效应,吸引汇集各种要素资源。我们要坚持以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按照学科专业、学科平台、就业招生培养“三个一体化”建设思路,调整优化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和质量,为加快建成省域经济副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正视差距、服务战略,补齐绵阳高等教育短板。高等教育是衡量一座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当今时代,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党的二十大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着眼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在去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锚定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全市教育大会强调要持续优化高校专业设置,以人才培养需求、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在新型显示、核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生物医药等领域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高水平的学科、高水平的“大师”、高水平的人才既孕育也依赖于高水平的大学。绵阳作为中国唯一科技城、四川第二大经济体,尽管拥有多家世界一流科研机构,但迄今却没有一所与之相匹配的高水平大学,需持续发力,通过进一步加大办学资源投入,校地协同拓展和争取政策资源,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提升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以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突出优势、错位发展,引导各类高校竞进一流。我们要清晰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对学校和人才的需求是多样的,在高校中既需要“全能选手”,又要有“单项冠军”。因此,基于绵阳现有的学科专业布局,应明确各类高校发展定位,建立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机制,引导不同类型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塑造并发挥比较优势,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引领,追求卓越、办出特色,实现分类发展、特色发展:研究型高校应做强优势学科专业,聚焦基础理论知识教育和创新研究,形成科研与人才培养高地;职业教育应做优特色学科专业,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彰显责任担当。绵阳要尽快引导各类高校增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区域发展急需紧缺专业,建设特色优势专业群,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办学定位的专业,促进绵阳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协同联动、需求牵引,调整相关学科专业布局。绵阳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布局地,也是国家建设区域性创新高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绵阳科技城的科技创新资源优势,突出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教育担当,加强教育系统与行业部门联动,加强人才需求预测、预警、培养、评价等方面协同,实现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相互匹配、相互促进,服务科研产业发展需求。具体而言,围绕长虹、九洲、五八所、东材、京东方、惠科等骨干企业,重点支持电子信息、新材料、柔性显示等应用型学科专业;围绕中物院、中广核、中核等新质生产力,重点布局核技术应用、核医学、人工智能、航空航天、低空产业等新兴学科专业。同时建议设立学科专业产业发展基金,培育支持行业相关学科专业的快速发展。建构校地、校企教育共同体,加快在绵高水平大学与行业头部企业积极争创共建高等研究院,在地自主培养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编辑: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