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州大小事
春光启新景 春潮荡沃野——从三个点位故事看绵阳农业农村新活力
发稿时间:2025-03-05 08:52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2025年2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公布。 这是新时代以来第13个聚焦“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提出,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 春到田间,政策照进实践。在绵阳,田野里又迎来新一季的耕耘,如何把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蓝图变成现实,让乡亲们得到可感可及的实惠,农村基础设施如何不断改善?连日来,记者走访了农科院、乡村,透过一线故事来探寻答案。

春日里的铁炉村,有颜又有涵。(游仙融媒体供图)


  2025年2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公布。

  这是新时代以来第13个聚焦“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提出,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

  春到田间,政策照进实践。在绵阳,田野里又迎来新一季的耕耘,如何把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蓝图变成现实,让乡亲们得到可感可及的实惠,农村基础设施如何不断改善?连日来,记者走访了农科院、乡村,透过一线故事来探寻答案。

  

市农科院专家查看小麦长势和病虫害情况。

  一个科研院所:孕育良种丰收有方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位于游仙区小枧镇雨凤村的绵阳市农科院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试验田里,小麦苗一片青绿,叶尖挂着露珠,静静地汲取土地的滋养。

  “现在小麦正处于拔节的关键时期。”郑首航是市农科院科技科的副科长,也是小麦研究所的一名科研人员,这段时间,他不时来到试验田查看麦苗长势,“这可关系着我们一年工作的‘成败’”。郑首航说。

  郑首航口中的工作就是小麦新品种选育。中国一直是小麦生产的大国,国产小麦产量虽高,但品质仍有待提升,高产优质多抗专用小麦的育种对于解决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但新品种的诞生可谓是‘万里挑一’,十年磨一剑。”郑首航说,光是小麦父本+母本的组配就有上万种,而这还只是序曲,“一般要到第六代、第七代,小麦的性状才会稳定。”

  小麦是自花授粉作物,选育时杂交需要进行人工授粉。每年的3月中旬到4月中旬就是郑首航最忙碌的时候。小麦开始抽穗时,他和同事、工人们就要开始“赶工期”了——拨开小麦抽出的新穗,剪去每一个小穗顶端的三分之一,然后用镊子从颖壳里夹出三个针眼大小的雄蕊,隔天取花粉进行人工授粉,整株完成后再进行套袋、封袋。

  从早到晚,连续半个多月重复同样的内容。“一天下来,眼睛都看不清了,很多前辈年纪稍微大一点都做不了这个了。”郑首航笑着说。

  经过六七年的努力,郑首航所在团队的最新成果绵麦907在2023年完成了审定。今年,他们的目标是完成绵麦915和绵麦221的审定。

  放眼整个农科院,近年来,他们将传统育种方法与分子育种、辐射诱变育种、加速育种、智能育种等新技术结合,加快材料创制和品种培育的速度和精准度。近三年,育成绿色高产优质农作物品种60余个,年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

闲置农房改造成迈青小院,体验田园生活乐趣。

  一个乡村:农文旅融合实现美丽蝶变

  春日里见到的铁炉村,是彩色的。126座极具特色夯土建筑分布在十八湾的地形地貌之上,花蕾盛绽的青梅、金灿灿的油菜花、含苞待放的桃花……这座藏在山林间的小村落,被彩色装点,菜地、书屋、民宿点缀其间,春天的气息荡漾开来。

  可曾经的铁炉村并不是这番模样。“过去因为贫穷,基础条件落后,夯土房一度成为贫困的象征。”铁炉村党总支副书记曹富兴介绍,“我们利用现代夯土技术对126栋夯土建筑进行统一规划改建,留住了古村的‘原汁原味’,房屋也更加坚固、抗震,冬暖夏凉。”

  而对于一个传统村落而言,颜值有了,更要有内涵。当前的铁炉村里,不仅有一系列精心打造的非遗文化阵地,还打造了以“吃土菜、穿土布、住土屋、亲土地”为主题的家乡生活场景,吸引了不少在外人才返乡投资,发展民宿、农家乐等特色产业。

  曹富兴指着远处正在提升的微景观告诉记者,“铁炉村成功申报了3A级景区,为了让前来游玩的游客有更多的获得感,我们正在村里‘九湾桃花’的桃园里,打造包含任意门、铅笔丛林、森林课堂的游玩场景,营造六七十年代的学习氛围。”

  在铁炉村,如果你要问村民“新年的期待”是什么,那答案肯定是“旅游旺季早点到来”。

  “去年,我们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超过1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近3万元。”提及此,曹富兴满是笑意,“我们建成了1200亩‘青梅+现代农业产业园’和3600亩‘铁炉·七里种养殖生态循环产业园’,今年还要带领村民积极探索‘土屋民宿+民俗体验+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一个试点政策:巧用闲置资源“妙手回春”

  如何唤醒“沉睡”的老屋,使其发挥更大价值?涪城区吴家镇三清观村给出了答案,通过“唤醒”农村老宅,成为带动村民就业、增加村民收入和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的“活力股”。

  春日暖阳下,山峦环抱中。记者走进位于“湖光山色”稻渔亲水湿地农业主题公园的迈青小院时,主理人廖励岚正在给游客准备茶点,与记者交流了十分钟后,就投入到忙碌的接待工作中,“这个小院是村里的闲置农房,2023年我们租了下来,主要经营餐饮以及亲子研学活动等。”廖励岚说。

  闲置的老屋焕发新生,也给村民带来就业机会。看到家门口开起的小院,三清观村村民黄玉华也在这里找到了工作。“每天步行不到10分钟就到了,一个月收入有2000多元,还能把家里照顾好。”黄玉华说:“土地流转出去还有一份收入,现在日子越过越红火。”

  早在之前,绵阳率先自主选择5个县(市、区)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试点,探索出了“闲置退出、流转利用、改造经营”三类盘活利用模式,并成功在全市推开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

  “‘活了’的闲置资源资产汇聚成发展动能,让村民吃上了‘旅游饭’。”说起现在的变化,三清观村党委副书记谢娟满脸笑意,“经村集体协调,我们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将闲置农房从村民手中承租过来,与村民签订租赁合同,并向村民支付相应的租金。”

  盘活闲置资源,三清观村正将一幢幢“沉睡”的老屋唤醒。在此基础上,三清观村还流转了21套闲置农房,通过租用、招引社会主体、村集体经济自主经营三种模式,将分散的闲置房屋管理运营。“未来闲置农房全部盘活后,预计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百万元。”谢娟说。(记者 郭若雪 唐显枚 周钰 尹秦 王何力 李媛媛 王泽宇 文/图)


 

    编辑:郭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