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州大小事
科技助力 绵阳加快探索地灾防治“新打法”
发稿时间:2025-02-18 09:06   来源: 绵阳新闻网
  摘要:2月17日,记者在绵阳游仙区新桥镇两河村一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现场看到,工作人员正手持无人机操作手柄,仔细查看地质风险情况。

  2月17日,记者在绵阳游仙区新桥镇两河村一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现场看到,工作人员正手持无人机操作手柄,仔细查看地质风险情况。

  另一边的游仙区指挥调度平台,大屏幕实时显示着重点区域监控画面和相关数据,以便于整体调度。

  

1、.jpg

 

  绵阳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靠近青藏高原东缘,“潜伏”在千壑万谷的地质灾害既隐蔽又易突发,防治难度大、任务繁重。绵阳积极探索运用多种科技手段,加大地质灾害的研判、预警和治理,升级更多精准御险新打法,与时间赛跑,加快筑牢地灾防治“生命线”。

  “天、空、地”科技赋能 地灾防治显身手

  2月17日下午,在北川羌族自治县青片乡,两名工程师正在巡检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系统运行情况,这套系统包括基站和测量仪器等设备,安装在一座山体的滑坡上,通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实时采集数据。

  “如果发生滑坡,系统就会将数据传输至指挥平台,并发出预警。”北川自然资源局地环站负责人告诉记者。

  同日,在游仙区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平台,工作人员正在远程查看点位风险隐患、应急物资储备等信息。

  “这套系统还可以呼叫联系就近的工作人员,为救援提供支持。目前已接入40余路重点应急所需监控,后续还将扩大。”游仙区应急管理局防震减灾与地质灾害救援股负责人说。

  

2.jpg

 

  新的技术手段也正在加快孕育。

  “我们正在建设全市泥石流灾害预警预报系统,今年汛期试点投用后,超算技术将运用到绵阳地灾防治中。”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地灾防治科负责人对记者说。

  在市地灾指挥中心,记者了解到,这套系统汇总分析了绵阳发生过泥石流灾害的200余条沟的数据,初步搭建起了绵阳山洪泥石流孕灾成灾的基础数据库。同时,有国家超算成都中心的算力加持,在省级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平台上,能够实现天气预报和地灾实时监测数据的融合。

  该系统投用后,绵阳将联合省修复防治院等单位,开展泥石流灾害的实时滚动预报和预警试点,进一步提升准确率,“初步预计,可提前两小时预警。”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地灾防治科负责人告诉记者。

  

安州1.jpg

 

  眼下,在盐亭县云溪镇凤灵寺山脚下,一套以边坡微震监测和光纤传感为技术支撑的边坡地质灾害监测系统正在抓紧搭建中。这套系统由上海交通大学团队打造,将地面的微震传感监测和地下的光纤监测两套技术结合起来,相互印证,提高了精准度,启用后可对山体坡体失稳、混凝土工程结构稳定性等实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

  “防、治、避”多管齐下 织密地灾防治网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绵阳积极探索科技防灾新路径,利用“北斗卫星”、大数据等,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风险防控、应急处置等方面取得突破。一批数据互联的地灾自动化监测预警设备和“喊醒叫应”系统已投用,今年汛期前,正在建设的泥石流灾害预警预报系统、边坡光纤声波传感监测系统等也将试点投用。

  科技赋能的同时,绵阳通过“防、治、避”多管齐下,探索形成“早撤快跑、六早六撤”绵阳经验,织密地灾防治网。

  

安州_副本.jpg

 

  去年,绵阳启动了近年来力度最大的地质灾害集中整治,共开展地灾治理排危项目147个,涉及75个乡镇、125个村,通过大规模的地灾工程治理,提升防治能力。

  对于长期受山洪地灾威胁的群众,避险搬迁是从源头防范化解地灾隐患风险最直接有效的手段。绵阳因地制宜推动搬迁安置,集中安置、货币化安置、分散安置等相结合,平武等地还以特色产业、乡村旅游业为支撑,统筹就学、就医和就业问题,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守护生命安全线。

  (涪江观察记者 兰建春 周钰 李媛媛 文/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