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记者走进位于四川绵阳工业园北区的“卫星工厂”绵阳天仪空间科技有限公司,绕过一段曲曲折折的走廊,来到测控中心,一整面墙被大屏幕所占据,来自太空中的多颗卫星传回的信号在地图上实时呈现。
“这就是‘涪城一号’的轨道,这张影像图就是于今年1月8日对定日县进行的紧急成像,这些影像为灾区的抗震救灾工作提供数据、影像支持。”绵阳天仪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诚指着屏幕上的地震灾害雷达影像监测图介绍。
近年来,绵阳市加快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航空航天产业集群发展,涌现出一批行业领军企业,绵阳天仪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目前,该企业在卫星零部件及整星研制生产、卫星数据运营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绵阳天仪空间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2023年6月7日,企业自主研制生产的“涪城一号”SAR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发射入轨。该卫星具备全天时全天候InSAR干涉成像功能,可以实现对地表毫米级的形变监测,其性能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目前,“涪城一号”SAR卫星在火山活动、地震分析、地质灾害监测、城市安全管理等多个领域取得了项目应用落地和科学研究成果。全年共计形成数据与应用服务合同29项,覆盖12个省份,覆盖面积超过7万平方公里。
值得一提的是,“涪城一号”SAR卫星是“绵阳星座”的首发星。“绵阳星座”由6颗SAR卫星和3座地面站组成,项目建成后,将在自然资源、地灾、住建、交通、水利、电力、能源等领域发挥巨大的作用。
“将在地灾应急监测预警、水利水电、交通设施安全评估等试点方向持续发力,目前正组建专班,积极与省市自然资源部门对接,针对重点关注区域开展常态化遥感监测,争取3个月内完成首批试点区域数据建模与分析。”张诚介绍,企业还加快绵阳市域内典型应用场景示范应用,同步开展省内应用场景推广,做到试点领域成功1项,推广1项。
数据显示,2024年,绵阳天仪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实现营收1.1亿元,同比增长200%。当前,绵阳正聚焦“5+8+2”重点产业链,全力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提出要加快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航空航天产业集群发展,这也为企业下一步发展增添了信心和动力。
张诚表示,企业将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不断丰富产品应用场景,持续拓宽在地灾防治、应急避险、交通等领域的应用,将擘画的蓝图转化为可复制的标杆案例,通过全面组网“绵阳星座”,以科技之力加快提升城市智慧化保护水平。
(涪江观察记者 尹秦 王泽宇 实习生 刘书缇/文 视觉绵阳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