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绵阳新闻网讯 为了落实国家将研学旅行归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范畴、坚持知行合一的要求,响应“夯实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基础”号召,构建“大中小衔接、校内外协同”科技教育新生态。
11月19—21日,三台县芦溪中学依托与西南科技大学的校地共建优势,组织学生分年级、分批次赴该校开展了以“科技?创新?成长”为主题的研学实践活动,通过导入高校科研资源,拓展学生科学视野,强化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多学科融合的综合素养。
西南科技大学作为芦溪中学的长期合作高校,双方在课程共建、师资交流、实验室开放等方面持续深化合作。本次研学正是两校积极践行“大中小衔接”科技教育理念的生动体现,依托高校优质科研平台与师资力量,共同打造符合中学生认知特点的科技实践课程,推动形成协同育人、贯通培养的新格局。
在西南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学院的实验室中,学生们围绕用于国防装备研发的实验装置展开探讨,从材料结构到系统集成,从原理到应用,抽象的课本知识变得可触可感。而在机器人实训平台,学生亲手操作可在极端环境下作业的机器人,理解工程思维如何服务于国家与社会的真实需求。
“当你亲手调试设备、观察反应、解决问题时,知识不再是记忆的负担,而是探索世界的工具。”一名参与研学的学生感叹道。
本次研学超越传统“走马观花”模式,设置为沉浸式实验课程+主题讲座+项目式互动三大板块。学生在高校教师指导下完成小型课题操作,聆听“从两弹一星到人工智能”的科技强国讲座,并在小组中开展基于真实问题的微项目设计。
材料与化学学院的互动实验环节更是气氛热烈。同学们亲手完成化学实验,观察物质变化的每一个细节。“原来化学可以这么有意思!”不少同学在实验后表示,这次体验激发了他们进一步探索材料科学的兴趣。
“我们不是来‘看看’,而是来‘试试’”。一名学生表示,“这次经历让我明确了自己未来想投身材料科学研究的方向。”
芦溪中学以2025年教育部提出的“中小学科技教育”新要求为指导,系统构建以STEM为重点的科技课程群,与西南科技大学等高校建立课程共建、师资共培、实验室共享的协同机制。芦溪中学持续完善“基础+拓展+探究”三层课程结构,依托高校、企业等社会资源,开展科技节、课题研究、竞赛辅导等多样化活动,定期组织学生进入高校开展项目式学习,实现“高中—大学”能力培养无缝衔接。
“芦溪中学不仅要让学生“考上好大学”,更要让他们“胜任未来社会”,通过高校资源前置导入,帮助学生在高中阶段发现志趣、规划路径,让五育并举、多元成才更加具象化。
在主题讲座环节,李鸿波教授以“从两弹一星到人工智能:科技强国之路”为题,系统讲述几代科技工作者的奋斗历程,阐释“热爱科学、崇尚科学、走进科学”的时代内涵。讲座不仅强化了学生的科学志趣,也更加坚定了他们“科技报国”的理想信念。
蒋俊博士则带领大家走进《无机工程新材料》的奇妙世界,通过生动有趣的亲手实验,让前沿科技变得触手可及。
夕阳西下,学子们带着实验数据、项目成果和满满的思考返程。此次研学不仅是知识的拓展,视野的开阔,更是一次生动的科技强国思政课。
课堂之外有“研”途,实地探察“高科技”。芦溪中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将继续深化与西南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合作,持续优化科技教育体系,构建资源融通、学段衔接、素养导向的育人新生态,为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龚思颖 黄友勇)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