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历代中秋诗话:千载明月一轮秋
发稿时间:2025-10-12 09:23   来源: 绵阳日报

  □ 陈静

  中秋月,是刻在国人血脉里的一枚印章。当西风滤过街巷,携来一缕桂花甜香;当天际被涤荡得温润透亮,我便知道,中秋正款款走来。

  它不像除夕,以爆竹的喧响宣告存在;也不似端午,用艾草与粽叶的清气标记时节;更不似正午的太阳那般炽热夺目。中秋是寂静的,是内敛的,仿佛只是天地间光与影的一次寻常挪移。而中秋月的清辉温柔,穿透千年历史烟尘,唤醒了蛰伏在每一个华夏游子灵魂深处的集体记忆。

  这记忆,是由无数双诗人的眼睛与心灵共同编织的。今夜,我愿暂避尘嚣,在一杯清茶氤氲的热气里,与亘古的明月对坐,循着历史的脉络,去聆听那一首首被月光浸透的诗句。

  一、唐代:月亮的奠基与情感投射

  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也是中秋月亮意象形成的重要时期。诗人们将个人情感与宇宙意识融入月轮之中,奠定了中秋月亮的文化内涵。

  张九龄在《望月怀远》中,开篇即显盛唐气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轮从海平面升起的明月,瞬间连接起了天涯相隔的心灵。诗人因相思难眠,熄灭烛火后怜爱满屋月光,披衣徘徊间感受夜露滋润,最终生出“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的感慨。月光在此,成了可感知却无法赠予的思念载体。

  杜甫在《八月十五夜月》中写下“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由望月所感,抒发了思归却无期、想报国却无门的深沉情怀。

  王建在《十五夜望月》中吟道:“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此诗以“地白”二字勾勒出月华如水的视觉印象,“冷露无声湿桂花”更是将中秋夜的微凉质感刻画得淋漓尽致。最后一句“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设问,巧妙地将个人秋思扩展为普世情感。

  二、宋代:哲理思考与人生况味

  宋代文人以苏轼为代表,将中秋诗词提升到了新的哲学高度。月亮不再是单纯的情感投射对象,更成为了可对话、可思考的伙伴。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中秋诗词的巅峰之作:“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词前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点明了创作背景——酒后思念胞弟苏辙。苏轼在词中展现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态,最终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表达了对人间的留恋。下阕中,他对月亮发出诘问:“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继而悟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真谛。最后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超越了个人情感,成为跨越千年的温暖祝福。

  苏轼的另一首《阳关曲·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记述的仍是他与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不久又将分别的哀伤与感慨。

  辛弃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充满浪漫想象:“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词人欲“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并发出“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的豪言,字里行间满是壮志难酬的愤懑。

  三、明清:意象延续与世俗化

  明清时期,中秋诗词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多了一份对世俗生活的关注与个人情感的细腻抒发。

  文征明的《念奴娇·中秋对月》中“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描绘出琉璃世界般的中秋夜景,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徐有贞的《中秋月·中秋月》:“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则尽显珍惜当下的豁达心境。

  四、现代:月光下的乡愁新解

  现代诗人笔下的月亮,延续了古典诗词中的乡愁主题,同时注入了现代人的情感体验。

  艾青在《我的思念是圆的》中写道:“我的思念是圆的,八月中秋的月亮,也是最亮最圆的。无论山多高、海多宽,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作者将思念具象为“圆”月,抒发了骨肉分离之痛与对团圆的渴望。

  诗人席慕蓉在《中秋》中写道:“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这里的故乡,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由记忆与情感构筑、再也回不去的原乡。

  在当代期刊中,我们频频见到写月亮的诗作,它们正是将地理乡愁转化为精神乡愁的典型——超越了单纯对故土的思念,上升为对逝去时光、传统文化乃至精神家园的追寻。

  五、中秋感悟:千年月明的当代意义

  在中秋诗词的流变中,我们能清晰看到国人“月亮情结”的深化过程。季羡林说:“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这句话既是对杜甫“月是故乡明”这一思乡名句的通俗阐释,也揭示了中国人中秋情结的本质——月亮不仅是一个天体,更是情感与记忆的载体。

  明月承载着中国人的“情感密码”,是文化传承的“隐形纽带”。它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怅惘,是“天涯共此时”的团圆符号,延续至今,便成了异乡人手机里“共赏一轮月”的视频通话;它也是“江畔何人初见月”的哲思载体,古人借明月追问生命的起源与永恒,今人在深夜抬头见月时,依旧会停下匆忙的脚步,思考生活的本质与意义。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一轮明月,照亮的是历史的纵深,是文化的传承,更是每个中国人心底那份不变的柔软与坚定。在今天这个物质丰裕但精神易漂泊的时代,中秋月圆提醒我们:审视自己与传统文化、与“家”的联系。当我们仰望那轮千年不变的明月,诵读着古人的诗词,何尝不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这份文化传承,定然能让我们在快节奏的工作与生活中,寻得一份精神的定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