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新闻网讯 近日,四川省委、省政府决定,授予116个集体“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授予138名个人“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其中,绵阳4个“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4名“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成功入选。这些先进典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政务服务、教育医疗、产业发展等领域深耕实干,为绵阳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注入强劲动力。
在“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入选名单中,绵阳市民族宗教事务局以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多方协同”工作格局,2016年以来争取民族类专项资金1.91亿元助力民族地区脱贫,创建6个国家级、53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打造“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筑牢民族和谐根基。国家税务总局盐亭县税务局以打造“嫘兴”民族团结品牌,近3年落实税费减免15.5亿元,设49台税银POS机实现“家门口”办税,与大兴回族乡结对开展活动10余次,覆盖少数民族群众5000余人。北川羌族自治县安昌幼儿园,少数民族幼儿占比42.5%,打造“一廊一墙一角皆育人”文化空间,开设“5+X”课程,举办民族文化周、冬季民族运动会,让民族团结教育浸润童心。民进绵阳市委会通过开展“同心·彩虹”教育帮扶,培训基层教师600余人,引入项目17个,落地资金超50亿元,组织义诊23场,服务少数民族群众2000余人次,助力民族地区发展。
在“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入选名单中,胡登敏(羌族)赴红原援藏,克服高原反应开展腹腔镜手术100余例,填补当地空白,培养3名本地主刀医生,巡回义诊30余次,服务5000余人次,获红原“优秀援建医师”称号。唐滢莲(羌族)将腊肉小作坊发展为年销近3000万元企业,推行“代养模式”带动102户农户增收,年均解决60余人就业,带动村集体年入20余万元,助力乡村振兴。龚仙彦(汉族)援教壤塘9年,创建首个涉藏地区“绵阳班”,由绵阳教师相对独立管理并亲自执教,用“兵教兵”等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多批优秀学子,被称“留守阿爸”,获“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渌饶铌玛(藏族)深耕白马文化保护,收集38首民歌建数字档案,探索“非遗+景区”模式,组织跨民族文化活动,提交提案助力文旅融合,获评“四川省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记者 杨方彧)
编辑: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