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州大小事
银幕前的乡愁:一名乡村放映员四十五载的光影人生
发稿时间:2025-09-19 08:52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初秋的傍晚,斜阳余晖洒在田垄间,泛起一层淡淡的金光。随着熟悉的热场音乐响起,安静的乡村热闹起来。

  

 

  刘安祥播放公益电影

  

 

  居民们围坐在一起看电影

  初秋的傍晚,斜阳余晖洒在田垄间,泛起一层淡淡的金光。随着熟悉的热场音乐响起,安静的乡村热闹起来。

  三台县鲁班镇太阳村村委会的院坝里,71岁的放映员刘安祥正熟练地支起银幕,调试数字放映机。调试好设备,他拿起扩音话筒:“广大村民朋友注意了,今天晚上在村委会放电影,请大家安排好时间……”

  在一声声呼朋唤伴的吆喝中,村民们陆续从四面八方聚拢而来。说笑间,天色渐暗,银幕上的光影开始闪烁……这样的场景,在三台县的乡间土地上已经上演了40多年。

  一台放映机、一个音响、一包幕布和支架……这些就是刘安祥的全部“家当”。带着这些简单的设备,他穿梭于三台县的各个镇(乡)、村(社区)之间,免费为老百姓放映电影。这也是绵阳许多公益电影放映员的日常写照。

  □ 胡丽 记者 李春梅 文/图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文化娱乐生活匮乏,看电影成了村民最大的享受。“那时候特别爱看电影,经常一个村看完又赶去下一个村,一晚上连赶两场。”说起电影放映生涯,刘安祥仿佛有讲不完的话,“1980年,听说乡里招放映员,我想都没想就报了名。”

  真正干上这一行后,他才发现并没有想象中轻松。工作时间昼夜颠倒,白天休息、晚上放映是常态,环境也比较艰苦。“那时候全是山路,连机耕道都没有,更别说水泥路了。发电机、影片盒、幕布杆……全部靠肩挑背扛。”他回忆,一套胶片放映机价值3000多元,在当时是一笔巨款。“最怕遇到天气突变,要是下雨了,第一要紧的就是保护设备和胶片,哪怕用自己的衣服裹住,也不能让机器淋湿。”

  刘安祥至今还记得当年放《少林寺》的盛况:“8分钱一张票,一场下来能卖1900多元,一眼望去,黑压压全是人。一天连续放7场,放到凌晨两三点。天没黑,村民就搬凳子来占位置,还有人用柏树皮做成火把,看完电影一群人举着火把回家。”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随着电视、手机普及,农村电影逐渐式微。

  2007年,国家开始实施农村公益电影免费放映政策,放映场地从农村扩大到了城市,放映设备逐步更新,电影放映从商业转向公益。由于收入减少,放映员这份工作不再是香饽饽,放映员不断减少,刘安祥成了队里年龄最大的放映员。刘安祥说,现在很多放映员都是白天忙农活、做点小生意,晚上则背起设备继续活跃在乡村和城市社区里。

  现在,公益电影有了新的社会价值。在城市广场上,大家凑在一起免费看个电影,顺便逛街吃个饭,周围的小店也跟着热闹起来,“电影+”成为拉动区域经济柔软却有力的文化引擎。

  “城里放映,观众流动性大,除了附近的居民,有些散步路过的人也会坐下来看。商户特别欢迎我们,可以给他们带来些收益。”刘安祥说,“在村里放,又是另一种感觉。我一到,乡亲们板凳、开水都给我备好了。放完电影,他们还帮我收线、抬机器,问我下次啥时候来放。”

  “我们想看什么,刘师傅就放什么,大家都盼着他多来几次。”观众冯桂华说,“我们年纪大了,进城看电影,票价不便宜、路又远,能在家门口看到,不知道有多好。”

  城有城的热闹,村有村的温情。对于刘安祥而言,不管在哪里放电影,能让一群人坐在一起笑一笑、聊一聊,他觉得就挺好。也正因如此,他认为公益电影有它存在的价值,未来也不会消失。“通过电影,既能传播先进科技知识,也能把老百姓聚在一起,增强邻里感情。”刘安祥说,“不只是老百姓想看电影,公益电影也离不开这群观众。”

  也正是观众们这份朴实的期待,让刘安祥这么多年一直坚持下来。怀着这份热爱,无论多远、无论什么天气,都挡不住他放映的脚步。45个春夏秋冬,他就这样走过三台县一条又一条蜿蜒的乡间小路和街道。

  夜色渐深,银幕上的故事正在上演。刘安祥站在机器旁边,望着光影间观众们脸上的笑容。45年沧海桑田,这一幕仿佛从未改变,将他的光影人生,细密地镌刻在皱纹里、白发间。“只要还有一个人看,我就要给大家放。一直到我扛不动机器的那一天。”刘安祥笃定地说。

  变的,是时代和技术;不变的,是这位乡村放映员对电影的热爱、对乡亲们沉甸甸的承诺。

  编辑:李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