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区县新闻 > 北川
【北川】“引育用留”激活羌山人才 “一池春水”
发稿时间:2025-09-15 09:16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无人机测试基地内,科技人才操控设备刷新低空经济发展高度;羌绣工坊里,非遗传承人带徒传艺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田间地头,“新农人”用智慧农业点亮乡村振兴图景……人才兴则事业兴,人才强则产业强。近年来,北川锚定“人才振兴赋能县域高质量发展”目标,以“引才”筑巢、“育才”固本、“用才”增效、“留才”暖心的全链条举措,打破民族地区人才发展壁垒,让各类人才在羌山大地各展所长、各尽其能,绘就人才与产业同频、创新与发展共振的生动图景,为北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蓝鹰之星”无人机应用技术培训班迎来新一期学员

  

 

  90后“新农人”杨文(左)与专家在地里查看中药材生长情况

  

 

  羌绣省级非遗传承人陈云珍手把手指导学员练习羌绣针法

  无人机测试基地内,科技人才操控设备刷新低空经济发展高度;羌绣工坊里,非遗传承人带徒传艺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田间地头,“新农人”用智慧农业点亮乡村振兴图景……人才兴则事业兴,人才强则产业强。近年来,北川锚定“人才振兴赋能县域高质量发展”目标,以“引才”筑巢、“育才”固本、“用才”增效、“留才”暖心的全链条举措,打破民族地区人才发展壁垒,让各类人才在羌山大地各展所长、各尽其能,绘就人才与产业同频、创新与发展共振的生动图景,为北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 杨国华 杨容城 记者 唐舒琪 文/图

  引 才

  主动“走出去”,设立驻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站,持续推进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招院引所“三招三引”深度融合;举办“海纳北川 才聚羌山”系列招引活动102场

  育 才

  推出“菁苗淬炼”“禹羌薪火”等精准培育计划,通过“政府搭台+企业主导+院校协同”模式,培训领域从低空经济延伸至羌族非遗、现代农业、康养旅游等多元业态

  用 才

  实施“非遗四川·百城百艺—北川羌绣”品牌建设;创新“文艺新村民”柔性引才模式,吸引作家、艺术家等文化人才扎根羌乡;组建名师、名医工作室,让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惠及千家万户

  留 才

  实施“人才安居保障”政策,不断优化服务,持续提升人才的归属感;注重情感纽带建设,通过举办特色人才交流活动,让来自各地的人才感受家一般的温暖

  引才 筑巢聚智,为产业发展注入“新活水”

  从茶山到车间,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北川秉持海纳百川的胸怀广纳英才,全力打造吸引人才的“强磁场”,人才的智慧如活水般涓涓不息,润泽着北川的产业沃土。

  “有了专家的支持,我们选育出更高品质的茶叶新品种。”北川尔玛红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小波说。近年来,北川通过“博士工作站”平台,柔性引进四川农业大学茶树栽培育种专家团队,推动苔子茶新品种“落地生金”。团队运用现代科技全力挖掘优质茶种,目前已成功选育出“苔子茶1号”和“苔子茶2号”并授权推广。在2025年四川国际茶博会上,北川茶企一举斩获14项“金奖茶叶”,成绩斐然。

  这些正是北川实施“柔性引才”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北川围绕五大主导产业,已建成21个博士工作站,柔性引进学部委员、博士及团队核心成员百余人,带动产业增收超10亿元。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而储之。为进一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解决缺口,北川主动“走出去”,设立驻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站,持续推进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招院引所“三招三引”深度融合。“我们每年赴成都、西安、重庆等高校集聚地开展招才引智活动。今年上半年,与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签订校地合作协议,携手陕西西北通用航空协会开展低空经济战略合作,充分引入人才资源赋能主导产业。”北川县委人才办工作人员介绍。

  截至目前,“海纳北川 才聚羌山”系列招引活动已举办102场,年度引才增长率持续保持在30%以上,人才活水愈发澎湃。同时,北川举办了两场全国性低空产业大会,联合顶尖院所校企共建西南首家低空试验测试中心等创新平台5个,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刘大响院士等专家团队7支。

  育才 精耕沃土,让人才队伍长出“好苗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育事关千秋大计,是做好人才工作的基础。坚持人才自主培育,有助于形成人才梯队,确保人才供给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在绵阳飞行职业学院,东西部协作重点项目——“蓝鹰之星”无人机应用技术培训班迎来新一期学员。理论课程结束后,学员们来到北川无人机综合测试基地开展实操训练。“希望以后能从事无人机飞防作业,这里的培训很专业,对于未来,我信心满满。”学员刘波满怀期待地说。

  从现代科技到传统技艺,育才的种子在不同土壤中皆能开花结果。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茶叶加工高级技师吴红,通过北川组织的技能培训和产业交流平台,不仅提升了制茶技艺,还带动村民共同致富。“一直以来,北川都注重对技能人才的系统培养,这是北川苔子茶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关键支撑。”吴红感慨道。

  为进一步壮大茶产业人才队伍,北川创新构建“大师领衔+专班指导+平台孵化”三级培育体系,设立“羌茶非遗工坊”“苔子茶技能大师工作室”,推动传统技艺活态传承。如今,在吴红、牛义贵等技能大师的带领下,已培育超2000名制茶能手。

  此外,北川还推出“菁苗淬炼”“禹羌薪火”等精准培育计划,通过“政府搭台+企业主导+院校协同”模式,累计开展专题培训112期,覆盖3800余人次,培训领域从低空经济延伸至羌族非遗、现代农业、康养旅游等多元业态。

  用才 人尽其才,为发展释放“强动能”

  “用当适任,用当其时,用当尽才。”用好人才是人才工作的核心目标。在巴拿恰云珍羌绣振兴工坊内,羌绣省级非遗传承人陈云珍正指导20多名学员练习“锁针绣”技法,“政府每年专款支持‘师带徒’非遗技能传习,学员完成固定课时并通过考核后,便可享受传习补贴。”五年来,这样的传习所已在12个乡镇落地,累计培养出100余名高级绣娘。

  与此同时,北川实施“非遗四川·百城百艺—北川羌绣”品牌建设,联合东华大学、西南科技大学、成都纺专等高校开发了《羌绣图案及文创研究》《羌绣现代应用指南》等研究成果。一系列扎实的举措,让北川羌绣从业者从2008年的不足百人增至现在的2300余人,形成7个专业合作社和18家文创企业。产品种类从传统的服饰绣片扩展到家居、文旅等9大类1700余个品种,年产值达1.6亿元,带动从业人员户年均增收2.8万元。

  在擂鼓镇千亩中药材基地里,90后“新农人”杨文蹲在地头查看白芨长势。“这个品种是我们院士(专家)工作站最新选育的,活性成分比普通品种高出30%。”杨文轻轻拨开土层介绍。这位放弃大城市高薪工作的研究生,回乡创办了生物科技公司,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带领团队培育出优质中药材品种。

  “我们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在全县发展中药材种植万余亩。”杨文拍去手上的泥土,指着远处的加工车间说,“我们在那里生产自主研发的中药护肤品和药食同源产品,去年销售额突破百万元。”如今,杨文的企业带动万余名山区群众稳定增收,40余名大学生返乡创业,成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此外,北川还通过创新“文艺新村民”柔性引才模式,吸引作家、艺术家等文化人才扎根羌乡;组建名师、名医工作室,让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惠及千家万户。据了解,目前全县有各类人才3万余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3.26%。

  留才 暖心服务,让人才扎根有“归属感”

  “没想到人才公寓这么漂亮、舒适!”刚刚入住北川人才公寓的绵阳飞行职业学院罗老师欣喜地说,北川用实际行动为他解决了后顾之忧,让他可以安心扎根羌城、专注事业发展,在这片热土上尽情施展才华。

  “人才公寓不仅环境优美、毗邻商圈,还提供了‘拎包入住’条件并出台了租房补贴政策。下一步,还将新增120套人才公寓。”北川县委人才办工作人员介绍说,自实施“人才安居保障”政策以来,人才吸引力和留驻率显著提升。

  此外,北川还不断优化服务,持续提升人才的归属感。在晟氏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全自动生物反应器高速运转。该公司负责人范伟回忆,今年年初,北川启动“智汇羌城 链动未来”进园入企专项行动,走访晟氏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时,企业正面临合成生物、生命健康方面的研发技术瓶颈,急需专业对口的高层次专家人才。得知企业所需,县级有关部门整合资源,很快邀请到3名省级高层次专家到车间现场指导交流,传授经验。在专家们的指导下,企业终于攻克了技术难题。截至目前,北川已有52家链上企业享受了定制化人才服务,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58个,人才驱动产业发展的动能持续澎湃。

  在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同时,北川更注重情感纽带建设,通过举办特色人才交流活动,让来自各地的人才感受家一般的温暖。乡村文艺人才寇毕妮说:“平时工作忙,通过参加‘青年联谊’‘人才沙龙’等活动,充分感受到了北川对青年人才的关怀。” 一项项暖心举措,提升了北川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让人才在北川真正实现“此心安处是吾乡”。

  从“柔性引才”汇聚顶尖智慧,到“分级培育”厚植本土力量,从“人尽其才”激活产业潜能,再到“暖心服务”筑牢留才根基,北川以“引育用留”全链条闭环,破解了民族地区人才发展的痛点难点。如今,各类人才扎根羌山,成为推动低空经济、非遗传承、现代农业等多元产业腾飞的“生力军”,不仅让“人才活水”持续滋养县域发展,更以“民族地区特色人才振兴路径”为新时代县域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写下了生动注脚。未来,随着人才生态的持续优化,北川将吸引更多英才逐梦羌山,共同绘就人才与产业共生共荣、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更美画卷。

编辑:李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