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时间成立临时党支部,通过常态化学习,凝聚共识、锤炼党性
纵向设5个职能组,横向建5大工作专班,织密“上下贯通、左右协同”的责任网
2023年以来,绵阳投入帮扶资金1.44亿元,实施援建项目46个
□ 马超 记者 王泽宇 尹秦 见习记者 刘燚
近日清晨,天刚蒙蒙亮,壤塘县的藏族青年班玛多杰已经整理好工具包,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以前只能打零工,现在有了一技之长。”班玛多杰语气中充满自信。去年,他参加了技能培训,顺利通过考核,并成为首批持证上岗的电力服务人员。
这一变化,源于2023年6月绵阳市启动的第六批对口帮扶壤塘县工作。
两年多来,绵阳援壤工作队坚持“壤塘所需、绵阳所能”,从民生点滴到产业根基,从人才培养到机制创新,一批批帮扶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让这片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
民生底色
擦亮幸福生活的“温暖成色”
队伍强,则帮扶实。
对口帮扶工作启动后,绵阳援壤工作队第一时间成立临时党支部,通过“庆七一”“初心如磐·援壤学研”等常态化学习,凝聚共识、锤炼党性,更提炼出铿锵有力的“援壤誓言”,让每位队员把使命刻在心上、责任扛在肩上。
与此同时,夯实架构支撑,织密援建“责任网”。纵向设5个职能组,横向建5大工作专班,织密“上下贯通、左右协同”的责任网;医疗组还贴心开辟干部就医“绿色通道”,全方位守护队员健康。
有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和清晰的职责分工,工作队多维发力,用实招硬招续写“绵壤一家亲”的温情篇章——
医疗领域,助力壤塘县人民医院建成胸痛中心等五大中心及2个州级重点专科,对接绵阳四〇四医院建立壤塘首个博士工作站;教育方面,绵阳市游仙区与壤塘3所中小学结对共建“校联体”,实施“国培计划”培训教师百余人;就业上,累计提供岗位上千个,开办农村电工、文旅讲解等培训班……
“我们要帮,就帮到心坎上。”绵阳援壤工作队领队表示,“民生无小事,真正的高质量发展,是让老百姓看病更方便、上学更安心、挣钱有门路。”
产业赋能
打造高原发展的“强劲引擎”
产业,是脱贫之基、振兴之要。
2025年,壤塘首个工业园区——农副产品初加工园正式建成。来自绵阳的“蜂之记忆”等企业相继洽谈合作,带动本地农产品加工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园区解决了我们扩大生产的场地难题,也打开了更广的销路”,园区一位本地企业负责人说道。
不仅如此,工作队还推动建设“游仙—壤塘飞地产业园”,助力壤古温泉文旅开发、非遗产品设计推广,推动壤塘成功申报“四川省中药材产地加工地”;更组织110余种壤塘特产参与“绵品出川”活动,走向佛山、无锡、宁波等地,累计助销农产品1560万元。
2023年以来,绵阳投入帮扶资金1.44亿元,实施援建项目46个:聚焦民生改善,推进污水处理厂、眼视光中心等19个教育医疗及基建项目;聚焦产业发展,打造壤古温泉、章腊沟民宿等19个产业项目;聚焦智力支持,开展技能人才培训等8个人才培养项目,着力锻造一支“带不走”的本土人才队伍。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一批具有壤塘特色的产业正在高原扎根生长。
创新机制
书写“授人以渔”的帮扶新篇
帮扶只有从“输血”变“造血”,才能激发强劲的内生动力。
面对部分初中毕业生“上学难、就业难”问题,工作队创新推出“高原星光计划”,在绵阳九洲技师学院开设“壤塘班”,与企业签订实习就业协议,构建“入学即入职、毕业即就业”的通道。截至目前,已有117名学生通过该计划走入企业、稳定就业。
消费帮扶也有新突破。2025年1月,由绵壤两地国企合资运营的“壤塘农特产品体验店”在绵阳科技城新区正式开业,采用“国资主导+市场运作”模式,短短8个月,实现营收超千万元、利润170余万元,成功升规入统,成为结对帮扶领域国企合作的成功范例。
此外,工作队还推动东辰教育集团与壤塘中学合作开办“未来班”,2025年秋季招生100人;联动公共实训基地开展无人机、挖掘机等培训,为壤塘培育110余名专业技术骨干。
如今,行走在壤塘的草原乡村、产业园区、学校医院,处处可见帮扶项目带来的新气象。
绵阳援壤工作正如高原上的格桑花,不动声色,却温暖坚定地改变着这片土地。未来,两地将继续携手同行,共同绘制更加美好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编辑: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