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儿河生态渔”养殖实体运营基地大棚
李克华捞起虾苗
●采用“村集体+企业”模式,引入农民专业合作社,以“资金、技术和销售打包”方式,共同组建“燕儿河生态渔”养殖实体运营基地
□ 许统 葛楚涵 记者 王泽宇 尹秦 见习记者 刘燚 实习生 李书仪 文/图
近日,涪城区吴家镇燕儿河村,绵阳富润生态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克华走进养殖大棚,仔细查看虾苗生长情况,直径5米的圆形养殖桶里水波荡漾,一只只通体青蓝的罗氏虾顺着投饲网兜跃动争食。
“瞧它们的活力!每只都快一两重了,再过半个月就能全部上市。”李克华捞起几只饱满的虾苗,脸上漾开笑容,“批发市场上能卖到100元一公斤!”
这个占地不到7亩的养殖场,是吴家镇燕儿河村的生态智能水产养殖项目,里面更是藏着燕儿河村盘活闲置资产的巧思。
10多个米白色养殖桶如棋盘般整齐排列,养殖桶底部的增氧盘不停吐着气泡,每个桶里容纳着3万只虾苗循环生长。“现在还是试养阶段,虾苗在5月投放,一个桶可出虾200到250公斤,单桶纯利润在1000到2000元。”李克华满怀信心,后续积累足够经验后,一个桶预计可出虾300到350公斤,每只虾重量也能增至二两左右,单桶纯利润可达4000到5000元。谁也想不到,两年前这里还是村里废弃的房屋。
“我们通过申报扶持项目,把闲置资产改造成了现代化养殖基地。”吴家镇燕儿河村党总支书记常雪莲指着焕然一新的养殖场介绍,2023年,该村通过项目争取对该处村集体闲置资产进行盘活打造,并通过“资金、技术和销售打包”的方式,引入绵阳富润生态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燕儿河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同组建“燕儿河生态渔”养殖实体,采用“村集体+企业”模式对基地进行运营。
相比传统池塘养殖,桶养模式不仅节约空间,还能有效保障水质,极大方便了日常管理,有力提升了虾的成活率与品质。
“这些植物既是天然净化器,又为脱壳虾提供庇护所。”李克华指着桶内茂盛的水葫芦介绍,罗氏虾一生要脱壳18到20次,每次脱壳后24小时是最脆弱的时候,有了这些水葫芦遮挡,成活率大大提升。
常雪莲介绍,小桶里养出的不只是鲜虾,更是乡村振兴的新希望。通过把闲置资产变成“聚宝盆”,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端上生态饭碗。下一步,燕儿河村还将注册“燕儿河生态渔”品牌商标,并扩大罗氏虾的养殖规模,提升产品品质、拓宽销售渠道。同时,向有意愿开展养殖的周边村民传授养殖经验,进行技术培训,带动更多村民参与养殖、增收致富。
近年来,吴家镇聚焦农村集体资产闲置的“痛点”,采取摸清资产“家底”、分类盘活利用、引入优质资本、带动农户参与等举措,先后打造了“湖光山色”农业主题公园企业小镇、秸秆综合利用处理厂等联农带农惠农项目,让一批批闲置农房、低效土地、沉睡资源重焕生机,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编辑: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