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传统美德、忠孝传家——
忠孝:穿越时空的文化传承
忠孝二字已成为忠孝人们的一种行为准则
晨雾如纱,轻笼田野山丘。恰逢农历七月初七,三台县忠孝乡双胜场街道上,锣鼓骤响,鞭炮齐鸣,民俗巡游点燃了第一把火,龙舞翻腾似金鳞破云,狮灯跃动如猛虎下山,采莲船摇曳生姿,马马灯蹄声哒哒……忠孝乡仙女山七夕节民俗活动热闹非凡,数万游客与村民涌向山道,人潮如织,笑语喧天。
“这是我们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年过花甲的陈大爷一边调整着腰鼓的带子,一边自豪地说。他身后,十几位老人踏着舞步,红色绸缎在初秋的微风中飘动。
这个全国唯一以“忠孝”命名的乡镇,以一场场传统文化盛宴,展示出其独特的文化血脉。
三台县第八届忠孝文化节上,千余老人乐享坝坝宴
地名缘起
一座庵堂与两个孝子
忠孝乡地名的背后,承载着深厚的儒家伦理与民间传奇。
“据老一辈人讲,乾隆八年,有个叫李莲溪的人中年得子,生了一对双胞胎,取名李全忠、李全孝。”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娘娘会”代表性传承人刘长富娓娓道来,讲述了一段关于忠孝得名的传奇故事——
由于李家爷爷婆婆视孙儿为传宗接代的“香炉碗”,十分溺爱,娇生惯养。两个孩子长大后,爷爷婆婆相继离世。面对父母的严厉管教,李全忠、李全孝兄弟很不以为然,时常出言顶撞。
望子成龙的母亲,见一双儿子朽木不可雕也,一气之下,出家削发为尼。李莲溪借此机会教育两个儿子,不仅讲了母亲养育他们付出的艰辛,还颂扬了孝道乃为人之本的美德。
两个儿子终于醒悟,背着黄荆条子去向母亲请罪,真心实意要接母亲回家。怎知母亲削发为尼决心已定,不愿改变出家的初衷。两兄弟顺从了母亲的意愿,将准备用来结婚成家的房屋,全部交给母亲作为吃斋念佛的庵堂,取名“忠孝庵”。
从此,忠孝庵成为这一方土地上人脉最旺的亮点,忠孝乡也由此得名。
“这个故事在我们这里家喻户晓。”当地文化站负责人敬亮告诉记者,“这不仅是地名由来,更是一种道德教化,时刻提醒着人们。”
忠孝乡仙女山七夕节民俗巡游
七夕盛会
传统节日的现代传承
仙女山上,节日气氛渐浓。山顶平坝搭起临时舞台,四周挂满彩灯。妇女们穿着鲜艳的传统服装,手持花伞载歌载舞;老人们或调试着二胡和锣鼓,或舞狮耍龙;几个年轻人持手机开直播,将仙女山的七夕盛况在线上传播。
仙女山坐落于场镇后山,半山有洞,相传为仙女修炼之所,故称“仙女山”。传说仙女山的仙姑扶危救困、惩恶扬善、心灵手巧,所赐民间的手工女红巧夺天工。她感化人们崇尚真善美、鞭策假恶丑。仙姑的美德成为前贤后秀的楷模,仙女山成为老百姓心目中的神圣净土。仙女山的农历七月七日七夕节,2009年被列入三台县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现在看到的七夕节,已经和传统形式有很大不同。”活动组织者介绍,“除了保留祈福、歌舞表演等元素外,还加入了现代文旅融合的内容。”
中午时分,山道上人流渐密。最引人注目的是八抬大花轿队伍——年轻女子和白发老妪相继坐进花轿,由志愿者抬着绕场一周。轿子随着锣鼓声起伏,轿内人笑容满面,围观者纷纷拍照。
“我每年都来坐花轿。”年逾八旬的王奶奶刚下轿,脸上还泛着红光,“开心啊!大家在一起好热闹,好像回到了年轻的时候。”
忠孝乡暑期关爱儿童公益活动
文化血脉
从古至今的忠孝实践
忠孝乡的文化深处,是儒家伦理与民间智慧的融合。
在永丰寺,18米高的慈孝娘娘塑像俯视众生;每年三月初三的“娘娘会”,人们用“打三鞭”的仪式表演传承忠孝之道;而遍布乡间的文物古迹,更是无声讲述着这片土地的价值追求。
孝子坟,留存着清代孝子刘克全对父母的深情守候;大佛寺摩崖造像,唐代遗风与现代信仰在此交汇;龚母贞节牌坊,曾见证过一个武举人对母亲的孝心。
“忠孝二字,在我们这里不只是个地名。”刘长富说,“它是一种行为准则,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也是社会评价的标准。”
历史长河中,忠孝乡走出了许多出类拔萃的人物:纸扎艺人陈绍福,以匠心传承民间艺术;烈士熊斌为救落水妇女献出生命;画家钟山隐得徐悲鸿赏识;空军将领钟群为新中国建设立下功勋;科学家钟含光研究战车贡献国防现代化……
坐落在绿水青山间的忠孝庵
未来之路
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
今日忠孝乡,正在探索一条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道路。
乡志编纂已完成,地名文化标识遍布各村;忠孝文创产品开发上市,传统美食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忠孝人家”评选活动年年举办,好家风好家训被广泛传扬……
“我们计划建设忠孝文化研学基地。”忠孝乡党委副书记、乡长陈首宇表示,“让更多人来这里体验传统文化,感受忠孝精神的当代价值。”
夕阳西下,仙女山上的灯火次第亮起。舞台上的歌舞表演开始了,观众围坐一圈,掌声笑声不绝于耳。一对年轻情侣在古柏树下合影,女孩头戴花环,男孩正帮她调整角度。
千百年来,忠孝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枝散叶。从李全忠、李全孝兄弟的悔悟孝行,到七夕节的欢声笑语,一种伦理价值以地名形式被固化,又通过民俗活动被持续激活,这个以“忠孝”为名的乡镇,正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回答着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社会传承发展的时代命题。(三台融媒 记者 李春梅 王何力 文/图)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