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第十三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如约而至。
科技与创新在此交相辉映,开放与合作在此激情碰撞。新一轮科技浪潮扑面而来,一场“以科兴会、以会促产、科产一体”的良性互动在这里展开。
今年恰逢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25周年。上午10时许,专题片《科创领航 荣耀未来》带领全场与会人员回顾科技城25年建设历史、见证发展成就,共同展望美好未来,拉开第十三届科博会大幕。
25年,中国(绵阳)科技城交出这样的答卷——重大科技成果持续涌现,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超200项,核、激光、空气动力等技术世界一流;科技创新引领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培育形成国家级产业集群7个、省级产业集群16个,从“神舟”载人、“天舟”运货,到“北斗”指路、“天宫”驻空,再到“嫦娥”揽月、“天问”探火,都有“绵阳研”“绵阳造”的身影……
作为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中国唯一科技城,绵阳始终胸怀国之大者,服务国家战略,这也是绵阳连续13年举办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的底气和动力。
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理事长申长江表示,作为绵阳推动科技交流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载体,科博会已成为展示科技创新成果、促进国际合作交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和知名品牌。
向“新”求质、笃行致远,聚链成势、向“新”发力。这是绵阳矢志不渝的追求。
科学技术部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社长吴兢认为,绵阳建成了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荣获一批国家科技进步奖,研发投入强度长期保持全国前列,在核技术、激光等特色优势领域,关键技术攻关上取得重要突破,已成为培育未来产业、吸引全球创新资源的高地,彰显出科技城的示范引领作用。
会上,绵阳郑重向社会各界发出邀约:“我们愿与各方携手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更好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话语真挚郑重、诚意满满:这里有高质量的科技供给——已建成科技创新平台264个,构建起以“2个国家大科学装置、1个参照国家实验室管理的交叉科学研究中心、7个全国重点实验室”等为基石的创新平台矩阵。
这里有“高精尖”的产业集群——已成立天府产业技术研究院、先进技术研究院和科技创新投资公司,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大力培育新型显示、机器人、核医疗、激光及太赫兹技术应用、磁性材料和电机等“新赛道”。
这里有高水平创新生态——每年拿出超2亿元资金支持人才在绵创业,组建200亿元的产业引导母基金,打造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绵阳样板”。
桐茂自有凤来栖。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马云双表示:“公司在绵阳投资建设了机器人产业基地,组建了四川省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勇担工信部机器人产业链链主攻坚任务,我们将继续与绵阳一起,协同创新激发活力,以融合发展厚植优势,以开放合作拓展空间,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新声澎湃,气象万千。现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了《颠覆性技术前瞻(2025)》报告,涉及生命健康、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与先进制造领域的40项颠覆性技术。绵阳也展示了其在可控核聚变、机器人、核医学、航空航天等领域的雄厚实力。四川九洲防控科技有限公司的“地平线”反无人机系统、四川长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DAGQ-1000型动态量子绝对重力仪、四川中久大光科技有限公司的“UniFuse”整形匀化激光器等8个先进技术产品也在大会亮相。
临近开幕式尾声,“绵阳造”机器人惊艳亮相。舞台上,霓虹闪烁,光影交织,“58所”机器狗跳舞、优理奇wanda机器人打鼓、乐聚“夸父”机器人打太极、天链机器人弹钢琴将大会气氛推向高潮,实现科技与艺术的双向奔赴。而此次参演的4家绵阳企业21个机器人,是国内首次多企业、多型号机器人同台展演,引得观众频频点赞。在全场大合唱《我和我的祖国》中,“夸父”宣布科博会正式开幕……
会场内,与会嘉宾真诚播撒合作种子,共邀各方携手浇灌发展果实。协同创新、科学前沿、融合贯通、要素集聚这些交流的高频词,凝聚着共识、蓄积着力量。
会场外,东风-26导弹、天问一号、北斗组网、天幕反无人机系统“国之重器”集中亮相,惊艳众人。
国之所需,心之所向。
“科博时间”已至。让我们点燃引擎、震动寰宇,以东风破晓之势,开启荣耀未来。
(记者 谢艳)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