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生种业太平镇育种基地
工作人员在水稻制种基地除杂
连日来,江油杂交水稻制种进入收获期。田间刚收获的稻子经烘干、精选、称重、打包、标记等多道工序处理后,被安全仓储入库,即将作为优质种子发往全国各地。近年来,江油市大力推进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建设,以创新为引擎、科技为支撑,深化政企协同与镇村联动,成功与中国种子集团签订《共建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合作协议》,推动当地杂交水稻制种产业稳步发展。目前,江油全市水稻制种面积常年稳定在2.5万亩,集聚各类制种相关企业17家,水稻制种产业发展态势持续向好。
□ 范灵知 文帝 /文
江油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科技赋能育良种
近日,位于江油市太平镇庞家场村四组的四川发生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百亩育种基地里,上万份亲本茁壮生长,青绿色、青黄色的稻穗随风摇曳,工作人员在田间查看长势、讨论品相,待成熟后将开展测产、取样、选种工作。
“我们培育的宜香优太白诗香是2级优质米,且抗性好、适应性广,推广价值高,预计2026年面向全国推广。”该公司研发室主任刘波介绍。作为集“育、繁、推”一体化的本土种业企业,四川发生种业除太平镇育种基地外,在南繁基地还有一处10亩左右的育种基地。多年来,公司主攻水稻育种基础性研究,累计通过审定水稻新品种30余个,每到秋收时节,便有专家和种子公司前来考察品种、签订合作协议。
除育种之外,该公司还积极开展水稻制种生产,探索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因地制宜推广适合丘陵地区的轻简化制种技术,有效减轻劳动强度、提升制种效率。去年,公司与江油工投集团全资子公司——江油创旭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以“平台公司+制种企业”的模式发展杂交水稻制种,现已在永胜镇、小溪坝镇等乡镇建成基地3000余亩。
“水稻制种种植与普通水稻不同,需经过育种、移栽、赶花、去杂、割父本、收割、烘干、清选、包装等多道工序,我们负责生产全过程。”四川发生种业负责人李晓元说。据了解,该公司主研的“杂交水稻制种高产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杂交水稻种子喷施“九二〇”不剥苞增产新技术获农业农村部技改进步奖一等奖,先进技术为生产优质种子奠定了坚实基础。
“公司年产160万公斤优质种子,主要为川种种业、禾嘉种业等企业提供生产服务,种子销往长江流域及尼泊尔、印度尼西亚等地。”江油创旭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高君介绍,公司专注杂交水稻制种生产,通过“平台公司+制种企业、种植大户”的模式发展产业,制种面积约8000余亩,凭借优良品质,种子不仅走出江油,更走向了国际市场。
产业升级拓渠道
近日,小溪坝镇阴平村杂交水稻制种基地里,父本和母本按比例整齐排列,割去父本的稻田间隙分明,未割父本的稻田中,高出的稻穗格外显眼,工作人员正弯着腰在田间除杂。“年龄大了在外不好找工作,在水稻制种基地赶粉一天130元,除杂一天100元,离家近还能增收,很开心。”在基地务工的农户岳容兰说。
水稻制种过程繁杂,虽基本实现机械化,但仍需大量人工,平均每亩约需1000元人工成本,这也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务工机会。此外,种植杂交水稻制种的经济效益也高于普通水稻。
“普通水稻亩产值约1500元,水稻制种是订单式生产,亩产值约3500元,虽然工序多、成本高,但整体收益更高。”种植大户杨克在方水、双河、永胜等乡镇种植普通水稻1500亩、水稻制种2500亩,对两种种植模式的收益有着直观感受。据介绍,杂交水稻制种较普通水稻每亩利润高出800元以上,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作为四川最早发展杂交水稻制种的地区之一,是我国杂交水稻制种优势区域,制种经验和技术基础深厚。目前,江油全市制种面积逐年增长,覆盖永胜镇、重华镇、小溪坝镇等11个乡镇。今年,江油发展杂交水稻制种3.07万亩,实现产值1.07亿元,为基地及周边农民增收1560余万元。
大力发展水稻制种产业,既是保障“米袋子”充盈的关键,也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为此,江油持续推动杂交水稻制种提质扩面。目前,江油市工投公司实施的粮油制种基地建设项目和农投公司实施的水稻制种种业提升项目均已开工,建成后将新增3个杂交水稻制种千亩示范片和1个万亩示范区,以及2个现代化智能烘干中心、1个育秧中心,届时,江油杂交水稻制种面积将进一步扩大。
“下一步,我们将依托现有制种企业和国有平台公司,围绕杂交水稻制种核心基地完善合作模式和利益链接机制,通过夯实种业基地、鼓励本地企业开展品种选育、壮大制种队伍等措施,持续推动杂交水稻制种提质扩面,积极争取第三轮制种大县认定。”江油市种子植保站站长冯波表示。
编辑: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