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时代之问,实质是回答人民之问。
当前,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正处在纵深推进的关键阶段。这次学习教育的鲜明特点,是注重群众参与,接受群众监督。检验学习教育成效,也要看是否解决了群众急难愁盼,是否让群众得到了实惠福祉。
有一句话说,“看不到问题是最大的问题”。但现在还有一种现象,就是看到了问题,也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但就是不解决问题,从而导致类似问题一再出现、被反复投诉。这种“遇到问题绕道走、碰到矛盾就缩手”的现象,是部分党员干部“躺平”思想的表现。反复投诉的问题背后,往往存在责任空转的治理盲区,不仅潜伏着干部不担当、不作为等作风痼疾,甚至隐藏着失职渎职、违纪违法等深层风险。
以涉企服务为例。我市作为“天府入企码”试点城市,按要求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减少对企业的无端干扰,但这绝非意味着从此与企业“断联”。“无事不扰”的背后,必然连接着“有需必应”的责任。如果职能部门就此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从而因噎废食,把“不敢扰”异化为“不愿管”,对企业刻意疏远,趁此当上“甩手掌柜”,明知企业有困难,却充耳不闻、视而不见,这不仅背离了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的主旨,也挫伤了企业信心,损伤了营商环境。
群众和企业看作风建设成效,重要评价标尺是看“解决了什么问题”。如果党员干部对问题熟视无睹、畏缩不前,坐视问题积累恶化,却不想尽千方百计解决,反倒在思想上疲劳厌战、工作上敷衍塞责、整改上反弹回潮,就背离了学习教育的初衷。
解决问题,贵在抓早抓小,从萌芽处发力。问政平台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作为社情民意直达窗口、政策宣传汇聚渠道,问政平台连接起了党心和民心,架起了政府和群众的“连心桥”。既让群众和企业的诉求通过平台“被打捞”“被看见”,真正为群众和企业办实事、解难题;也让职能部门从这些“不满意”中捕捉到真问题,在解决“不满意”的过程中锤炼硬作风、提升效能。在这场双向奔赴中,凝聚起党群同心、团结奋斗的磅礴伟力,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从这个角度看,问政平台不仅是纾解民困的渠道,更是检验干部担当的“试金石”。
“实事求是是最大的党性”。对党员干部而言,坚持实事求是,最根本的体现,就是既要看到问题,更要用心解决问题,不做“旁观者”,勇做“局中人”;不做“问责主体”,争当“责任主体”;唯有挺膺担当,对难题亲自上手、一抓到底,才能破除“躺平”积弊,以点带面推动全局,真正让学习教育成果惠及于民,以解决问题的实效彰显党性本色和担当作为。(绵阳市新闻传媒中心全媒评论员)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