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阳新闻
中共绵阳市委关于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
发稿时间:2025-07-31 08:54   来源: 绵阳日报


  原标题:中共绵阳市委关于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

  (2025年7月16日中国共产党绵阳市第八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共绵阳市委八届十次全体会议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就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研究,作出如下决定。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紧紧扭住“发挥中国科技城优势加快建成省域经济副中心”总牵引总抓手,把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作为主线贯穿各方面全过程,坚持文化为魂、旅游为体,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坚持改革创新、提质增效,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扎实推进资源聚合、品牌打造、宣推引流、环境提升、主体培育“五大工程”,加快把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绵阳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撑。

  主要目标是:到2027年,全市文化和旅游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形成一批具有绵阳特色和优势的文旅融合业态,文旅品牌更加响亮,文旅产品供给更加丰富,文旅消费动能更加充沛,规模以上文化和旅游企业突破200家,旅游总花费达到1400亿元,文旅产业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基本建成区域旅游中心城市和全省重要旅游集散地。到2030年,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文化影响力、旅游吸引力、文旅产业竞争力显着提升,文化强市旅游强市建设迈上新台阶。

  二、聚合提升优质文旅资源

  统筹山脉、水脉、文脉,以地域优秀文化为内核、自然生态景观为底色、特色文旅产品为支撑,推动文旅资源聚合优化、创新转化,加快构建板块联动、区域协同、业态多样的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

  (一)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预原则,持续推动重要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地方立法,强化汉平阳府君阙、报恩寺、云岩寺等重要文物古迹保护利用,持续开展西坝、张家坝等遗址考古发掘,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传统村落等保护,深化省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双试点”,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研究性阐释、创新性利用。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完善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体系,推动传统工艺工作站和非遗工坊建设。深入实施藏羌彝文化保护发展传承创新工程,推进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省级白马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实施“文化活化故事化”计划,把典故传说、历史事件等深度融入景区景点、文创产品和展示体验。推进文博场馆改造提升和内容建设,推动李白纪念馆、绵阳市博物馆、四川两弹城博物馆争创国家一级博物馆,支持行业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发展,持续提高博物馆展陈质量和服务水平,支持举办大展特展联展。鼓励重点博物馆开发数字文创产品、文物盲盒等,打造虚实结合的文博消费新模式。全面挖掘三线建设文化内涵,保护用好朝阳机械厂旧址、西南应用磁学研究所旧址、航空发动机高空模拟试验基地旧址等工业遗产遗址,创新“工业遗产+”模式,实施一批工文旅融合重点项目。

  (二)推动特色文旅资源集聚成势。整合用好优质自然生态资源,推动仙海、白马王朗、药王谷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提质升级,有序开发虎牙大峡谷、涪江六峡、戴天山、千佛山等旅游资源,创新发展观光旅游、冰雪旅游、水上及户外运动等业态。依托森林、温泉、冰雪、药材等特色资源,开发“康养+”系列产品和业态,创新“核医疗+康养”模式,升级银发旅游全链条服务,推动国省级森林康养基地、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提档升级,深度参与环成都近距离避暑康养休闲度假旅游带建设。整合用好农文旅资源,积极发展田园采摘、景观农业、休闲渔业等业态,系统开发乡村文旅商品,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有序提升乡村景区化水平,加快建设一批乡村旅游特色村镇,支持石椅村打造全国乡村旅游样板示范。整合用好科技工业、红色教育、诗歌文化、自然生态、农耕文明、文博非遗等优势资源,开发一批示范性研学旅游产品和线路,深化研学旅游基地品质提升试点,培优做强“绵州研学记”品牌。

  (三)促进文旅资源串珠成链。深度融入大九寨世界遗产国际旅游线,串联李白故居、方特东方神画、九皇山、报恩寺、白马王朗等重点景区与精品文旅项目,聚力打造“寻踪李白故里·探秘原始风光·体验白马风情”精品旅游北线。深度融入蜀道三国文旅风景道,串联富乐山、仙海湖、两弹城、七曲山、翠云廊等重点景区与精品文旅项目,聚力打造“度假仙海湖·祈福七曲山·励志两弹城”精品旅游东线。深度融入全省藏羌彝民族风情文旅风景道,串联大熊猫基地、北川羌城、石椅羌寨、地震遗址、罗浮山、白水湖等重点景区与精品文旅项目,聚力打造“访熊猫家园·游大美羌城·享古海温泉”精品旅游西线。鼓励市场主体围绕精品旅游线路,开发“当日往返游”“周末休闲游”“长假沉浸游”等大众化、特色化旅游产品。

  三、全力塑造特色文旅品牌

  坚持内强品质、外塑形象,以建设文旅地标为牵引,打造品牌矩阵,强化品牌宣推,持续擦亮绵阳文旅金字招牌,全面提升绵阳文旅的竞争力、吸引力和美誉度。

  (四)建设绵阳文旅地标。全力打造“李白故里”历史文化旅游胜地,深入实施李白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加强李白文化艺术精品创作,办好李白故里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全力塑造李白文化标志性知识产权(IP)。高标准建设李白故里文化旅游区,推动李白故居、“两馆一园”等提质升级,加快争创省级旅游度假区。全力打造“两弹一星”红色文化旅游胜地,推进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旧址活化利用,高水平办好四川两弹一星干部学院,支持梓潼县争创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区。深入挖掘“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生动故事、感人事迹,探索与北京、青海、新疆等地跨区域联动开展“两弹一星”精神主题宣传推介,提升“两弹一星”精神影响力和感召力。全力打造“熊猫家园”生态文化旅游胜地,高质量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片区,高水平建设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绵阳基地,深化平武县大熊猫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先行试验区建设,支持北川县建设大熊猫动植物园、野化放归基地,持续擦亮“大熊猫第一市”特色品牌。

  (五)做强文旅品牌矩阵。深化文旅名城建设,发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和大九寨、大蜀道、大熊猫等文旅廊道重要节点优势,强化主城区文旅产业核心承载功能,高水平建设区域旅游中心城市和全省重要旅游集散地。鼓励各地深入挖掘提炼文旅核心价值,打造针对性强、特色鲜明的文旅子品牌。支持北川县、江油市、安州区提升建设天府旅游名县。做强名人文旅名片,发挥历史文化名人、革命先烈、“两弹”元勋、时代楷模等名人效应,加强名人纪念设施保护利用,讲好名人故事,传承文化价值。统筹办好海峡两岸嫘祖、大禹、文昌、哪吒等文化交流活动。打造一批知名景区,提升北川羌城5A级旅游景区品质,支持七曲山争创5A级旅游景区,推动仙海、罗浮山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支持白马十八寨等争创省级旅游度假区。

  (六)加大文旅宣传推广力度。建强宣传推广平台,深化与主流媒体、新媒体以及知名自媒体等合作,开展百名文旅达人、百个绵阳故事、百件文创产品“三个一百”征集评选活动,用好直播推广、头部代言等新宣传方式,不断提升绵阳文旅知名度和吸引力。拓展市场营销渠道,深化与国内知名旅游线上平台合作,设立绵阳文旅官方旗舰店,常态化开展文旅品牌推广、文旅项目推介、文旅产品推销活动,探索开展重点客源地城市驻点营销。扩大文旅交流合作,发挥好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综合效应,增强文化交流、旅游推介等功能。加强与成渝地区主要城市、周边省市重要城市深度对接,在文化互兴、线路互连、客源互送等方面深化合作。

  四、持续提升文旅服务品质和环境

  坚持以游客为中心,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优化完善文旅设施体系和服务体系,提升文旅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增强游客体验感、满意度。

  (七)构建舒适便捷文旅设施体系。推进旅游景区强基焕新,支持开展“微改造、精提升”,推动观光游览设施、游乐设施、演艺设备等更新,完善景区停车场、充电桩、旅游厕所、安全应急、旅游标识系统等配套服务设施,因地制宜推进适老化适儿化改造和无障碍设施建设。完善“快旅慢游”交通网络,加快实施九绵高速、G5绵广扩容等交旅融合重点项目,规划建设、改造提升一批通景公路。依托交通枢纽规划设置一批游客服务中心,建设落地自驾服务体系,优化公交旅游专线、客运旅游班线。做强地方特色餐饮,推动老字号餐饮品牌传承创新,鼓励餐饮企业发展直营连锁,做强绵阳米粉、江油肥肠等特色美食品牌,持续打造绵阳名菜、名厨、名店。做靓马家巷、上马望蜀苑、跃进路1958等特色美食街区,发布绵阳美食地图和线路。推动旅游住宿提质,市场化引进高品质品牌酒店,培育文化主题旅游饭店,发展和规范房车、帐篷等特色住宿。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打造精品民宿集聚区,培育一批全国等级旅游民宿、天府旅游名宿。

  (八)提升文旅服务智能化水平。依托“i绵阳”智能门户平台搭建全市旅游智慧管理平台,开展安全应急管理、政策直达快享等线上服务应用创新,推动重要文旅资源数字化。深化智慧旅游应用服务,加快实现4A级以上景区和省级旅游度假区电子地图、智能导览、智能客服等服务全覆盖,培育智慧酒店、智慧文旅创客基地等,探索发展全域智慧旅游。强化文旅领域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广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推进具身机器人、可穿戴设备、智能终端、全息展演等智能装备在文旅场景的应用。

  (九)优化文旅市场环境。健全文旅市场质量监管体系,加大跨部门综合治理力度,加强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强化文旅新业态包容审慎监管。开展文旅市场专项整治,严厉打击虚假宣传、欺诈宰客等违法行为。健全文旅服务行业标准体系。完善信用监管机制,实施旅行社、导游、星级饭店等相关市场主体信用评价、分级分类监管,开展诚信旅游企业、品牌、产品等评选。健全重点领域、场所、设施安全预警监测体系,强化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完善突发事件应对机制,深化平安景区建设。规范和加强涉旅网络舆情引导处置工作,完善涉旅投诉高效处理和反馈机制。

  五、培育壮大文旅市场主体

  坚持引育并举,做大做强骨干企业、梯度培育中小企业,深化国有文旅单位改革,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充分激发各类文旅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十)健全文旅市场主体梯度引育机制。做强重点骨干文旅企业,整合优质文旅资产,做强绵阳文旅集团,支持以市场化方式加强与县(市、区)合作,打造引领性、专业性大企业大集团。积极招引头部文旅企业在绵投资建设文旅项目,在景区管理、酒店管理、在线旅游服务、演艺经纪、数字文创产品开发等领域引育一批链主企业。大力培育中小文旅企业,建立市级重点文旅企业培育库,推动中小文旅企业专业化特色化发展。建立文旅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开展文旅企业纾困解难专项行动。发挥行业商协会作用,推动景区景点、旅行社、酒店宾馆、餐饮服务单位等各类市场主体健康发展。

  (十一)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和国有景区管理体制改革。分类稳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深化内部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开展文化文物知识产权(IP)开发、文创品牌运营,健全文化事业单位收入正常增长和分配激励机制,“一馆(团)一策”制定差异化绩效考核薪酬激励办法,将文创、增值服务等收入作为核增绩效工资经费来源。推动国有文艺院团能力提升,创新内部运行机制和经营管理模式,建立优秀剧本创作扶持长效机制,提高招引优秀演艺人才的自主权。深化国有景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稳慎推进国有景区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改革,建立健全收益分配机制,引导专业化市场化头部企业和社会资本规范有序参与开发运营。

  (十二)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强化财政金融支持,发挥市级文旅融合专项资金、宣传推广专项资金引导撬动作用,构建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鼓励金融机构探索景区收益权质押贷款、文旅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信贷模式,支持符合条件的文旅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申报文旅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项目等。完善文旅用地保障机制,利用闲置旧厂房、仓库等发展文旅项目的可享受5年过渡期支持政策,过渡期满涉及改变土地权利性质、规划条件的,补缴土地出让价款可在限期内分期缴清。鼓励依法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等资源发展乡村民宿等文旅融合业态。打造高素质文旅人才队伍,实施文旅人才引育专项,聚焦文化艺术、产业发展、宣传营销、运营管理等文旅融合领域,靶向引育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系统培养骨干人才和实用人才。实施“金牌人才培育计划”,大力培养金牌导游、金牌讲解员、金牌旅游管家、金牌文旅主播和金牌职业经理人。支持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绵阳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加强文化旅游相关学科与专业建设,探索“订单式”文旅人才培养模式。

  六、推动文旅消费提质扩容

  坚持供需两端协同发力,扩大优质文旅产品供给,推出更多惠民举措,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文旅消费需求,加快释放消费潜力、激发消费活力。

  (十三)培育文旅消费场景。深化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打造绵州记忆、上马故事、越王楼—芙蓉汉城等标志性商圈,推动“两江四岸”改造提升,建好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休闲街区、艺术街区等文旅特色集聚区。大力发展首发经济、票根经济、会展经济、假日经济等,鼓励引入沉浸式剧场、文化主题餐厅、互动展览、多元态影院等业态,打造文旅消费创新场景、品质场景、人气场景。做强城市“夜经济”,高标准打造一批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发展夜游、夜食、夜娱、夜购等多元化夜间消费场景,提升城市“烟火气”。加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开发与利用,打造“绵字号”文旅名品,推出来绵必购“大礼包”,建设一批沉浸式旅游购物体验专区。

  (十四)拓展新型文旅消费业态。释放演艺经济活力,升级改造文体场馆,支持举办演唱会、音乐节、文化艺术活动等,办好“绵乐荟”文艺达人秀等本土演艺活动,每年举办高水平舞台演出100场左右。市场化打造1—2个具有本土特色和深厚文化内涵的来绵必看旗舰剧目,提升《宝莲灯·仙海奇缘》实景剧演艺品质,推动《将进酒》《欧阳修》《英雄·丰碑》等精品剧目市场化运营。培育赛事消费增长点,积极申办国省级体育赛事,争取一批国际赛事落地绵阳,打造绵阳篮球联赛、仙海端午龙舟公开赛、安州环山环湖自行车公开赛、江油马拉松赛、三台足球赛等本土体育赛事品牌,推广“跟着赛事去旅行”。培育科技消费新业态,深入推进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参与全省文化和科技产业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鼓励各类创新主体面向消费升级领域开展技术创新和应用示范。推动绵阳科技馆改造提升,打造一批科技名品新品展示体验旗舰店、概念店。促进低空旅游创新发展,推动北川通用机场改扩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布局建设垂直起降设施,开发空中游览、航空体验、低空运动等低空旅游产品。

  (十五)开展文旅消费惠民活动。制定文旅消费惠民措施,推动“涪江文旅一卡通”“川渝一家亲·景区惠民游”扩面增效,持续发放文旅消费券,贯穿全年举办文化和旅游消费周、消费月、消费季和数字文旅消费体验等活动。探索跨区域、跨景区、跨门店文旅消费组合优惠新模式,鼓励景区结合实际创新淡旺季促销价、一票多日多次使用机制,推出积分打卡、门票减免、联合折扣等优惠促销措施。

  七、加强文旅融合发展组织领导

  坚持和加强党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全面领导,构建高位统筹、部门联动、上下协同、执行有力的工作格局,“一盘棋”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十六)健全统筹协调机制。建立市文旅融合发展部门配合协调机制,加强政策协同和工作联动,推动解决重点难点堵点问题。压紧压实县(市、区)、园区党(工)委主体责任,强化文旅部门主抓、相关部门配合工作职责,形成各司其职、相互支持、协同高效的强大合力。

  (十七)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出台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深入实施“五大工程”,动态管理重点任务、重点项目、重点活动“三张清单”。建立健全重点文旅项目推进机制,完善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体系,确保各项任务压茬推进、取得实效。

  (十八)守住发展底线红线。统筹发展与安全,牢牢守住意识形态安全底线、文物安全底线、生态保护红线、耕地保护红线,强化安全风险防范。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决杜绝违法违规举债,防止“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半拉子工程”,以务实作风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编辑:郭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