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小景观
飞龙路、九龙路等街道宽敞通畅,串联起报恩寺的红墙黄瓦与熊猫广场的憨态熊猫;牌坊、南桥等口袋公园精巧雅致,藏着白马文化的民俗印记与山水风光;金月明城、龙州府等高楼拔地而起,楼下便是西城·报恩里的文旅消费新场景……
近年来,平武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将文旅融合理念贯穿城市建设全过程,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率推进,让城市既有“颜值”又有“气质”,既通“文脉”又聚“人气”,人们处处感受到发展带来的新变化。
□ 李琴 记者 任露潇/文 胡宇/图
绿地公园风景好
文旅筑基 畅通文脉的交通网络
“这两年平武不仅路好走了,还能一路看风景!以前建设街坑坑洼洼,现在沥青路平整宽阔,走着就能到报恩寺看红墙黄瓦,太惬意了。”建设街社区居民张顺喜指着刚铺好的沥青路说。
平武县将市政道路建设作为串联文旅资源的“动脉”,利用老旧小区改造、东皋湾排水等重点项目,完成老城区以及东皋片区20余公里道路升级改造,报恩寺南巷北巷的“泼墨绿”沥青路面与古建筑交相辉映,成为市民打卡的“文化走廊”;通往北山公园的彩虹沥青路不仅改善了群众出行条件,更串联起山林景观与城市烟火,成为爬山锻炼、摄影采风的热门路线。这些道路既是民生路,更是文旅路,让游客“进得来、游得畅”,让市民“行得安、看得美”。
熊猫广场夜色美
文旅赋绿 口袋公园的诗画体验
走进熊猫广场公园,昔日乔木密集的封闭空间已变身开放式文旅休闲区。通过梯度降坡设计,公园与河堤、人行道自然衔接,宽大草坪上紫薇、山茶树错落有致,一隅竹林间憨态可掬的熊猫雕塑嬉戏其间,市民或在广场练舞,或在树荫下听幼教讲熊猫故事,一幅“可观可游可沉浸”的画卷徐徐展开。
2022年起,平武顺应市委、市政府“拓展绿色公共空间”理念,把“口袋公园”作为文旅融合的重要载体。除熊猫广场公园外,牌坊“口袋公园”融入白马藏族刺绣元素,南桥“口袋公园”植入涪江文化石刻,10处口袋公园均增设休憩长椅与文化解说牌,让市民“开门见绿、推窗见景”,让游客“转角遇文化、步步有故事”。“孙女爱在这里学熊猫知识,我喜欢看墙上的白马藏族传说,离家近又有文化味儿!”王大爷的话道出了市民心声。
县城一角
文旅焕新 旧城活化的双向赋能
“加装电梯后,游客来家里做客方便多了!房子不仅好住了,还能偶尔做民宿增收。”二轻局宿舍楼居民李阿姨笑容满面。在平武,老旧小区改造不仅是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民生考场”,更是探索“文旅惠民”、文旅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
平武将历史文化名城活化保护融入旧城改造,以2.5亿元投入为支撑,通过“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菜单式点单”机制,精准对接民生与文旅需求。一方面,精塑历史风貌。整治报恩寺周边风貌,修缮伍承孝老宅等8处历史建筑;在教工之家、林业等小区,绿化带嵌入植物科普牌,楼道绘制蜀汉江油关战事、苏维埃旧址故事等主题壁画,让居民“下楼见景、出门学史”,在细微处浸润文化气息。另一方面,激活新兴业态,在西城门街区完成商铺招租,引入精品民宿、非遗文创等多元业态,使沉寂的老街区焕发新生机,实现历史文化底蕴与当代商业活力的深度碰撞。
如今,改造后的小区里,共享厨房飘着烟火气,游客咨询点随时服务,闲置空间变身为非遗展示角。居民入住满意度高达98%,周边商户客流增长超30%,实现了“民生改善”与“文旅增收”的双向奔赴,彰显了以名城活化保护引领旧城改造、驱动文旅融合的“平武路径”。
全民健身乐趣多
文旅提效 精细管理的品质升级
“晚上遛弯安全感十足,路灯亮得很,公厕还有母婴室,外地朋友来玩都夸平武细节做得好!”市民王女士的感受,源于平武精细化管理的“绣花功夫”。
平武将城市管理与文旅服务深度融合,推动城市“颜值” 与服务品质双提升。在基础保障方面,全县道路照明设施完好率达98%,939盏新能源路灯为夜游游客点亮出行路;智慧停车项目同步推进,不仅利用闲置土地建成九环线停车场,还在报恩寺游客中心等客流密集区改建205个智慧停车位,有效缓解了景区、商圈停车难。环境与服务优化上,12600平方米公共绿地新增文旅导览牌与休憩设施,11座县城公厕经升级改造后,增设无障碍通道、高低洗手台及第三卫生间,更显人文关怀。同时,通过安排专职保洁员、发动志愿者及干部群众共同参与“大扫除”,对沿线区域开展常态化清扫维护,既擦亮了游览环境,也以整洁面貌吸引着八方游客。如今,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7.44%,洁净宜居的环境让“熊猫家园”的名片愈发鲜亮动人。
如今的平武,报恩寺的古刹钟声与口袋公园的欢声笑语交织,彩虹路的斑斓色彩与白马文化的绚丽图腾辉映。站在新起点,平武县将持续贯彻市委八届十次全会精神,以“聚魂、塑形、延链、树品、强基”为抓手,让城市建设与文旅发展同频共振,让每一条街道都流淌文化,每一处公园都充满诗意,奋力谱写文旅融合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绚丽篇章。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