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阳新闻
登临无计解忧思 民生萦怀治有绩
——樊宗师寄诗绵州倾诉忧国忧民情怀
发稿时间:2025-07-20 09:30   来源: 绵阳日报

  蜀绵州越王楼诗

  唐·樊宗师

  危楼倚天门,如闯星辰宫。榱题薄龙怪,洄洄绕雷风。

  徂秋试登临,大霭屯乔空。不见西北路,考怀益雕穷。

  石濑薄溅溅,上山杳穹穹。昔人创为逝,所适酡颜红。

  今我兹之来,犹校成岁功。辍田植科亩,游圃歌芳丛。

  地财无丛厚,人室安取丰。既乏富庶能,千万惭文翁。

  □记者 张登军

  文武兼修的奇才

  提起樊宗师,今人或许陌生,但在中唐时期,他算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名臣。其祖居南阳(今河南邓州),后迁河中府河东(今山西永济西)。《新唐书》载其“初为国子主簿”,虽无资料详述他最初入仕途径,但国子主簿作为唐代国子监下属要职,主司文书与学籍事务,可见其能力。

  樊宗师出身武举世家,祖父樊咏、父亲樊泽均为武状元。受家庭熏陶,他武艺不凡。唐元和三年(808年),他应“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登第,授著作佐郎,后转太子舍人,元和九年(814年)任山南西道节度副使。

  任山南西道节度副使时,韩愈曾作《荐樊宗师状》向朝廷举荐,称其“勤于艺学,多所通解,议论平正,有经据”,赞其品德“谨洁和敏,持身甚苦”“遇物仁恕,有材有识,可任以事”。

  唐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唐宪宗去世,樊宗师以金部郎中身份“告哀南方”。按惯例,完成使命后应获提拔,他却因“言事获谴”,被贬为绵州刺史。

  深秋登楼抒忧思

  樊宗师到任绵州时,正值深秋。身为唐代著名散文家、诗人,他在政务闲暇登越王楼,写下《蜀绵州越王楼诗并序》。

  诗作大意:高耸的越王楼依傍天门,宛如闯入星辰宫殿;檐角雕刻的龙形图案狰狞逼真,风云雷声在四周回旋。深秋登楼远望,浓雾弥漫遮蔽高空,望不见西北去路,追怀往事更觉困顿。山石间的急流溅起水花,上山之路幽深高远。建楼之人早已逝去,昔日宴饮的欢颜只剩想象。如今我登临此处,恰似核验一年收成;暂停农事整理田亩,在花圃中赏景吟诗。土地贫瘠,百姓怎能安居富足?既无让百姓富庶的能力,实在愧对先贤文翁。

  樊宗师诗文以奇涩著称,此诗亦延续其风格。全诗由景入情、由古及今,层层递进:前半部分写越王楼的高峻险怪,穿插秋日登临的苍茫雾景,烘托历史沧桑感;后半部分转向现实,反思治理之难。他以“文翁”为镜,既表达对民生凋敝的愧疚,也暗含对当政者无能的批评。

  樊宗师著作颇丰,有文291篇、杂铭220篇、赋10篇、诗719首,然《全唐诗》仅收录此《蜀绵州越王楼诗并序》。

  绵州百姓念贤名

  对樊宗师而言,绵州刺史任上的经历并不愉快,他在《蜀绵州越王楼诗并序》的序言中隐晦流露了这种心情。

  序言先写绵州城格局及周边环境,描述当时的越王楼“重轩叠飞,门窗蒙伞”;再写他初登高楼,见山川草木之景,不禁“泪雨落,不可掩”。

  站在高楼上,樊宗师回首往事,“纵使双目如星明亮,归去仍怀悲绪,难以排解”。这悲绪源于“告哀南方”归来后“以言事获谴”的不满,却只能坦然面对现实。

  尽管心怀郁结,樊宗师并未懈怠政事。《新唐书》记载他在绵州、绛州“治有绩”;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提及,两地百姓皆言“于我有德”。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年),绵州州守史祁建思贤堂,将樊宗师与扬雄、杜甫、李白、苏易简、欧阳修、司马光、唐庚等绘像供奉,以示纪念。

  樊宗师在绵州刺史任上仅一年多。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他被征拜为左司郎中,后出任绛州刺史;长庆四年(824年)进阶谏议大夫,未及赴任便因病去世。

编辑:李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