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梅轨道运输系统。 金伟摄
□胡宇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任紫鑫
7月11日上午,绵阳市平武县平通羌族乡桅杆村印象梅林,青梅缀满枝头,果香四溢,种植户蒋正明和3名果农正进行采摘作业。
他们小心翼翼地将青梅从树上采摘下来,轻轻放进筐中。不一会儿,装满青梅的果筐被放置在蜿蜒穿梭于梅林中的轨道滑车上——随着按钮启动,青梅“坐”着滑车沿着轨道平稳滑向集运点。这是当地今年新建的青梅轨道运输系统。
“青梅‘坐’轻轨下山,方便多了。”蒋正明说,今年摘果效率比往年提升将近一倍,还节省了不少人工费用。村民柳笑芬常年在蒋正明的梅林帮工,今年最大的感受是运梅子这项体力活轻松了,“不用再背着几十斤的梅子走下山。”
青梅及其加工制品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可广泛用于饮料、酒类等加工领域。当地气候条件适合青梅生长,小小的梅子成为村民的重要收入来源,是当地主导产业之一。目前,仅桅杆村一地,青梅种植面积就超万亩;全乡青梅种植面积已突破2.3万亩,全年可产鲜果过万吨、综合产值过亿元。
产量虽高,但一直以来青梅运输主要靠“人力+车辆”传统模式——果农需将摘下的青梅背到邻近的乡村公路边,才能装车外运。为改变这种低效且耗费人力的运输方式,今年平通羌族乡投入村集体资金300余万元,建成总长9公里的“梅林轻轨”。
记者在现场看到,山地单轨运输机采用滚轮齿条式驱动,通过牵引载物台单轨行进,单车最大承载重量约300公斤。同时,单轨运输机具有能在狭窄空间穿行的优势,可在岩石、土质地、砂地等不同地形条件下架设轨道,且不会破坏果园原有的基础,从而最大程度保护生态环境。
“彻底告别肩挑背扛翻山梁的历史。”桅杆村村委会副主任张小斌说,过去青梅从采摘到运下山平均要半个小时以上,现在“坐”轻轨不到10分钟就下了山。目前,桅杆村已安装8条单轨运输线,覆盖90%的山地果园。
除了运输实现机械化,青梅加工也有了新技术。当天,在平通羌族乡新园村羌山果梅加工厂内,两台银色电炕设备高速运转。工人一边轻触控制屏设定参数,一边向记者介绍:“以往用传统方式炕乌梅需4天,现在48小时就能完成,加工效率大幅提升。”
这项新技术通过精准温控,实现鲜果脱水与褐变一体化加工,单次处理量达400斤。而且,设备具有兼容性,还可对厚朴、黄连等中药材进行加工。电炕工艺在乌梅风味与营养物质保留方面表现出色,产品品质获得客商广泛好评。“明年将大规模投产!”加工厂负责人杨正文满怀信心。
产学研深度联动进一步助推智慧农业发展。平通羌族乡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还与西华大学签订梅蜜食品研发协议,通过精深加工推出果蜜、酵素等高附加值产品。下一步,将招引企业建设青梅酒生产线,开发青梅酵素、果醋等食品,实现青梅产品规模化发展。
(原载2025年7月13日《四川日报》)
编辑: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