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以“中试生态”为桥
绵阳破题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中国(绵阳)科技城中试服务公共平台办公场地
●去年9月,中国(绵阳)科技城中试服务公共平台上线
●平台已汇聚超过150家专业服务机构
●平台可提供从技术评估、工程化开发到政策咨询等“一站式”服务超800项
如何让实验室里孕育的“科技种子”真正长成产业森林中的“参天大树”?
绵阳科技城新区(以下简称“新区”)针对这一痛点,将建设中试平台、优化中试生态作为突破口。
7月2日,走进新区中试快速成型服务中心,一块大型密闭设备前,技术总监王敏轻触控制屏,精密3D打印机即刻嗡鸣,透过玻璃可见四足仿生机器人的小腿在激光束下渐次成型。
中试验证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关键环节。该中心是新区中试服务公共平台的首个配套项目,一举解决了本地企业长期以来的痛点。“过去做精密件样品要跑沿海,来回一个月,现在家门口三天搞定。”新区某机器人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
绵阳科技企业众多,科技创新硕果频出,但其从实验室“书架”走向市场“货架”的道路却往往崎岖。过去,许多技术成果如同困在“孤岛”,或因资源分散、平台缺失,或因风险难控、服务不足,难以下定决心迈出转化的关键一步。
为解决这一困扰无数科研团队和企业的“最后一公里”难题,绵阳正通过系统性构建的“中试生态”寻求破题:去年9月,中国(绵阳)科技城中试服务公共平台上线,今年4月,新区与安徽哈特三维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中试快速成型服务中心正式启用。
新区的思路清晰:没有专业的“中试温床”,科技成果难以真正成熟。为此,新区聚焦人工智能(机器人)、大数据、智能制造、新能源、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领域,着力打造“基础研发+中试熟化+产业应用”的全链条中试平台体系。
目前,一个覆盖多领域的专业化中试平台矩阵已初具规模。在链主企业牵头、高校院所协同、产业链配套企业共同参与的模式下,仿生四足机器人、LED照明、有机功能材料、数据通信终端等一批特色中试研发平台相继建立。
“中试服务公共平台已汇聚超过150家专业服务机构,通过链接全国资源,可解决中试所需的大部分服务。”中试服务平台负责人杨海川介绍,众多创业团队产品就近享受服务,可免去产品外送省外,缩短周期、降低成本。
据悉,中国(绵阳)科技城中试服务公共平台可提供从技术评估、工程化开发到政策咨询等“一站式”服务超800项,目前已累计接洽中试项目50个,推动精微驱动机器人等4个项目成功转化,预计五年内将支持10余个项目,实现产值3亿元。
光有平台硬件还不够,针对转化过程中的痛点和堵点,新区精准施策,打造贴心服务包:创新推出全省首个“中试综合保险方案”,携手人保财险建立风险分担机制,为企业和科研团队勇于迈出中试步伐提供底气,显着降低了创新的“不确定性”。同时,打造技术经纪人队伍,培养专业“科技红娘”,精准识别企业技术需求与院校科研成果,高效牵线搭桥,解决“信息孤岛”难题。还举办项目对接会、实地调研活动,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政策工具箱同步发力。绵阳陆续出台《十项标志性改革事项》《十项“小切口”改革事项》清单,明确在科技城新区打造科技成果“一站式”转移转化基地。为构建强有力的支撑环境,新区出台《加快推动中试发展十条措施》,政策杠杆作用明显:给予中试平台最高300万元建设补贴和30万元运行补贴,降低平台建设运营成本。
一系列组合拳下,成效逐渐显现。新区已累计接洽中试项目50个,筛选出“飞轮储能超级快充电站”、“锌溴液流储能电池”等24项重点培育成果。其中,“土壤改良剂”等4个项目成功落地,“精微驱动与微操作机器人”、“红外光学指纹识别技术”、“锂合金电池”等一批具有高成长性的项目正在加速转化。
“随着平台能级的不断提升、服务模式的深化创新、要素保障的日益完善,更多曾经‘锁在深闺’的科技成果将从新区走向生产线、走进大市场。”杨海川说。(川观新闻记者 任紫鑫)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