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阳新闻
磊落州府溯唐风:解读杜甫《越王楼歌》的文化密码
发稿时间:2025-06-29 08:55   来源: 绵阳日报

  越王楼歌

  唐·杜甫绵州州府何磊落,显庆年中越王作。孤城西北起高楼,碧瓦朱甍照城郭。楼下长江百丈清,山头落日半轮明。君王旧迹今人赏,转见千秋万古情。

  唐宝应元年(762年)七月,杜甫送严武返京至绵州,因成都少尹兼侍御史徐知道突发叛乱,他被迫滞留绵州,暂居绵州驿馆。在绵州停留期间,他寻访当地人文古迹,登临越王楼后挥毫写下这首《越王楼歌》。

  □记者 张登军

  绵州胜景名楼尽显盛唐风韵

  杜甫滞留绵州之时,越王楼已是绵州城极具代表性的标志性建筑。这座由唐太宗第八子、越王李贞在显庆年间(656-661年)担任绵州刺史时主持督建的州府衙署,被历代文人雅客亲切地称为“唐家弟子楼”,更是与其他名楼并列为唐代四大名楼之一。

  当时杜甫下榻于绵州驿馆,推窗远眺便能看见那座巍峨的楼宇。对于熟知地方历史掌故的文人而言,了解当地历史是必修之功。怀古咏史本就是诗人的天性使然,因此他内心早已萌生了前去探访的念头。

  彼时的越王楼作为州府所在地,寻常百姓难以随意进入。但杜甫凭借着与绵州刺史杜济的关系,获得了登楼的便利。或许在某个暮色四合的黄昏,他乘舟渡过潺潺流淌的芙蓉溪,循着“君王旧迹”的指引,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情登上越王楼。

  值得注意的是,杜甫滞留绵州时,越王楼已建成100余年。然而在他眼中,这座楼宇依然保存完好,气势恢宏非凡。当他伫立高楼之上,俯瞰绵州的美丽胜景,楼下奔腾不息的江流激发了他内心的澎湃诗情,《越王楼歌》便在这样的情境下应运而生。

  以诗抒情寄寓诗圣“怀古幽情”

  杜甫的《越王楼歌》以精妙的笔法,从远到近、由古至今,细致描绘了越王楼的悠久历史与壮丽景色,字里行间抒发着深沉的怀古之情。

  “绵州州府何磊落,显庆年中越王作”这两句,精准写出了越王楼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大意是“绵州的州府建筑是何等雄伟壮丽、高大恢宏,它是显庆年间由越王李贞主持修建的”,寥寥数语便勾勒出楼宇的不凡身世。

  “孤城西北起高楼,碧瓦朱甍照城郭”则运用建筑的色彩对比与空间层次,突出了高楼的巍峨挺拔以及建筑的完好状态,大意是“在孤立的城池西北角矗立起这座高楼,碧绿的瓦片与红色的屋檐相互映衬,光芒照耀着整座城郭”,画面感十足。

  “楼下长江百丈清,山头落日半轮明”由近及远展开描写,以江水的清澈与落日的余晖构成开阔的画面,暗中隐喻时光的悄然流逝,大意是“楼下的涪江水清澈见底、宽广无垠,山头的半轮落日散发着明亮的光辉”,意境悠远。

  “君王旧迹今人赏,转见千秋万古情”则从眼前的实景转向内心的抒情,深刻表达了物是人非、历史沧桑的感慨,大意是“越王留下的历史遗迹如今被后人观赏,转瞬之间便能引发跨越千秋万代的怀古幽情”,引人深思。

  杜甫的这首《越王楼歌》问世之后,极大地提升了越王楼的知名度,使其声名得到进一步广泛传播,成为历代诗人描写越王楼的代表性经典作品之一,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诗韵流芳从唐代诗章到盛世重光

  《越王楼歌》中“绵州州府何磊落”这一经典诗句,让后世诗人纷纷以“磊落州”来代称绵州,这无疑是杜甫为绵州所做的一次意义深远、延续千年的城市形象宣传。

  宋代诗人陆游在《寄答绵州杨齐伯左司》中挥笔写下“磊落人为磊落州,滕王阁望越王楼”,将人与州的品格巧妙相连;宋代诗人张嵲在《题均州超然亭》中以“君不见绵州官府诚磊落,越王楼观翔寥廓”开篇,彰显楼宇的壮阔;清代才子李调元在《绵州越王台故垒》中写下“生为磊落人,复游磊落州”的诗句,呼应杜甫的诗韵,这些都体现了“磊落州”这一别称的深远影响。

  然而,越王楼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沧桑,几经兴废。到李调元游览之时,已是“不见越王台,但见清江流”的景象,令人唏嘘。但杜甫或许未曾想到,他的这首《越王楼歌》竟成为后世重建越王楼的重要依据,承载着复原历史的重要使命。2013年2月3日,经过精心重建的越王楼正式对外开放,重新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盛世重光后的越王楼,不仅延续了千年的文化脉络,更成为绵阳一张璀璨的地标性文化名片,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成为绵阳极具特色的旅游景点之一,让历史文化在当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编辑:李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