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三台北坝镇两公里幸福路惠及沿线千余村民——
以工代赈开新路 农旅融合添动能
●北坝镇顺河路项目创新采用“村民自建”机制
●通过群众代表大会选出的项目理事会,不仅节省了监理成本,更让村民全程参与质量监督
●去年12月,项目正式动工建设,共吸纳了70多位村民务工,让资金效益最大化
●这条2.07公里的幸福路将惠及沿线千余村民,并与涪江大桥、新渡口大桥形成闭环
三台北坝镇顺河路初现雏形
近日,机械作业声与欢笑声交织在三台北坝镇顺河路上,村民谢方堂抹了把汗,指着即将铺设完的沥青路面笑道:“这活儿干得踏实!既顾家又挣钱,比外出打工强多啦!”
和谢方堂一样,烈日下,30余位身着橙黄工装的村民正分组浇筑路肩墙,安全帽下的一张张笑脸与涪江碧波相映成趣。
北坝镇顺河路位于涪江畔,与涪滨公园、滨江绿道隔河相望,串联起小明湖、东山大佛、东塔公园等旅游景点,沿线农家乐、休闲山庄等日常休闲产业形态初具雏形,发展势头良好。但该条道路自建成后至今已有20余年,路面严重受损,坑洼严重,加之受洪水冲击,路基遭受严重破坏,出现多处塌陷,致使当地居民出行极为不便。
“以前拉农产品进城,三轮车能颠出半筐果子。”北坝镇顺河路项目理事会理事长陈永刚蹲在刚铺好的沥青试验段前,用卷尺丈量着4.5米宽的新路面。他向记者介绍:“道路沥青铺设预计这几天就将全面完成,具备通车条件。接下来,准备进行安全标志、波形护栏、限高架等安装。”
道路沥青铺设施工
记者注意到,区别于传统工程模式,该项目创新采用“村民自建”机制。在北坝镇旗山村村委会办公室的公示栏上,密密麻麻贴着务工村民的考勤表和工资单。“砌墙老师傅日薪260元,小工也有120元。”北坝镇副镇长熊川凯翻开台账介绍,通过群众代表大会选出的项目理事会,不仅节省了监理成本,更让村民全程参与质量监督。
“去年12月,项目正式动工建设,共吸纳了70多位村民务工,包括脱贫户20多人,他们全部来自旗山村和东塔村,可以从事卡点值守、沟渠清理、路面清障、砌堡坎这些基础工作。”北坝镇旗山村党委书记李小华介绍,之所以要采取以工代赈的模式,目的是让资金效益最大化,把劳务报酬留给村民,鼓励村民利用自己的劳动力和技能,参与到乡村建设的项目中来,让他们成为乡村建设的主角,在劳动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入。
“等6月底路修好了,周末骑游的人肯定多起来,我们的生意也会越来越好。”随着压路机缓缓推进,沿线的滨江农家乐老板刘陈已开始盘算增加新的菜品吸引游客。
据悉,这条2.07公里的幸福路将惠及沿线千余村民,并与涪江大桥、新渡口大桥形成闭环,为农文旅融合装上“新引擎”。(张辉 吴俊梅 记者 李春梅 王何力 文/图)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