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阳新闻
从《不见》看诗圣诗仙的深厚情谊
绵州岁月里的思念绝唱
发稿时间:2025-06-15 07:38   来源: 绵阳日报

  不见

  唐·杜甫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唐宝应元年七月,杜甫在绵州已经待了一段时间。绵州以北的青莲,是好友李白的家乡。自从天宝四载(745年)在东鲁一别,两人再没有相见。来到李白的家乡,却没有见到李白,于是,杜甫提笔写下了《不见》一诗。

  □记者 张登军

  李杜诗缘铸深情

  李白与杜甫,是大唐诗人中出了名的好朋友,有着深厚的友情。

  唐天宝三年(744年)三月,李白被“赐金放还”,他从长安出发,过潼关入河南,抵达洛阳,受到当地文人的热情接待。游历到洛阳的杜甫闻讯,登门拜访,这是他们第一次真正意义的见面。诗歌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两人一见如故,相约游览洛阳的名胜,饮酒谈诗,结下了“醉眠秋同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

  当年秋天,两人相约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代)相聚,到秋冬之际依依分别。唐天宝四年(745年)秋,杜甫与李白在东鲁有了第三次相会。当年冬天,两人在鲁郡城(今山东兖州)话别,杜甫去长安追求自己的梦想,李白则再游江南。

  从那以后,杜甫与李白再也没有见过面,但他们多次相互赠诗,来表达彼此间的友情。自从与李白相识,杜甫为李白所写的诗大约有十五首。

  杜甫一直都在牵挂着李白。唐乾元二年(759年)七月,杜甫辞去官职举家迁往秦州(今甘肃天水),他想起李白被流放夜郎,写下了《天末怀李白》,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那时杜甫的生活环境太差,无法及时得到朝廷“大赦天下”的消息,并不知道李白已经遇赦获得自由。

  唐乾元二年(759年)底,杜甫辗转入蜀,定居成都。宝应元年(762年)七月,他送严武返京,因成都少尹兼侍御史徐知道叛乱被迫滞留绵州。杜甫来到李白的家乡,又想起了李白,就写下《不见》。

  绵州流寓念太白

  这首《不见》,是杜甫写给李白的最后一首诗。他在诗题下自注“近无李白消息”,是思念,也是对好友的关切。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大意是,很久没有见到李白,也没有他的消息,他装作狂放避世的样子让人感到悲哀。诗中的“佯狂”指出这并非李白的本意,他的狂放是迫于现实的无奈。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大意是,世人都认为李白该杀,想置他于死地,唯独我怜惜他的才华。李白因“永王之乱”而下狱,杜甫以此表达对社会不公的抗争,也是对李白惺惺相惜的勇气。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大意是,李白才思敏捷写下千首诗,却一生漂泊,只能借酒消愁。杜甫受战乱影响四处漂泊,他以此表达与李白同病相怜、怀才不遇的悲叹。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大意是,匡山是李白青少年时期读书的地方,头白年老的时候应该回到这里。对李白而言,匡山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故乡,更是精神家园的标识,杜甫以此表达对友人平安归来的期盼。

  《不见》创作地考辨

  学界普遍认为,这首《不见》是杜甫在唐上元二年(761年)作于成都,但也有学者认为,这首诗是宝应元年(762年)作于绵州,得到部分人认可。

  清代学者仇兆鳌《杜诗详注》中,以李白在宝应元年(762年)去世为依据,认为这首诗作于761年。但从《不见》的内容推敲,这个观点似乎有点牵强。

  先从《不见》的字面意思分析,杜甫想要表达的是,本该在某地见到某人却没有见到,这个“某地”应该是绵州,毕竟绵州是李白的家乡,但杜甫在这里没有见到李白。

  李白因“永王之乱”下狱浔阳(今江西九江),至德二载(757年)被判流放夜郎。乾元二年(759年)三月因关内大旱,唐肃宗下赦命,“天下禁囚徒,死罪从流,流罪以下一律放免”,李白由此获得自由。

  杜甫到绵州时,距离李白赦免已经过去了两年多,颠沛流离的杜甫不知李白近况在情理之中。杜甫在标题下注“近无李白消息”,强调这是在不知道李白消息时所写,否则诗中不会有“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的内容。

  “头白好归来”也大有深意。杜甫写《不见》时,李白已是“头白之龄”。诗中的“好”,是好时机、好机会,宝应元年(762年)四月,唐玄宗、唐肃宗去世,唐代宗李豫即位,新皇登基都会大赦天下,也会重改旧案,这就是李白的机会。杜甫希望李白能得到这个好时机,获得自由回到归来。诗中“归来”的目的地,以“匡山读书处”为坐标。因此,《不见》作于绵州是有据可寻的。

  编辑:谭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