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积极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重大机遇,不断提升外贸服务水平。自2022年6月中欧班列首发以来,绵阳先后开行了西部陆海新通道东盟铁海联运班列(南向)、中亚班列。目的地覆盖俄罗斯、越南、波兰等近20个国家。 视觉绵阳资料图片
晨光中,涪城区绵州社区居民张小红吃完早餐后,便出门开始晨间活动。下楼3分钟有健身器材,5分钟就能到超市选购蔬菜,还有菜鸟驿站支持线上下单。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串联起她的日常“生活圈”。
正午时,位于高新区(科技城直管区)的中国绵阳科技城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内,带货主播王婉铷通过镜头,将绵阳优质产品推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直播消费趋势朝着多样化、个性化和品质化发展,成为推广“绵阳造”的新渠道。
暮色里,游仙经济试验区的孔雀公园夜市热闹起来。60多个摊位依次排开,热气腾腾的美食散发着诱人的香气。人们在此尽享美食,乐享美好生活,一场充满活力的夜间消费盛宴精彩上演。
物阜民丰的日子,每一天都值得期待。把镜头拉长,回望绵阳建市40年,消费市场规模从涓涓细流汇聚成滔滔江海,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繁荣史。2024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937.9亿元,是1985年的183.3倍,彰显出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记者 尹秦 李媛媛 张瀚巍
改革突围 服务做优做精
最初,人们是一家老小逛商场购物;如今,足不出户就能用手机一键下单,买遍全球好物。这40年的消费更迭,不仅展现了老百姓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升,也反映出消费市场中零售行业的变化与进阶。
以家电零售为例,拥有38年历史的“绵阳籍”企业——家福来电器,见证了时代的变迁。1987年,改革开放带来经济蓬勃发展,电视机和电冰箱堪称“潮物”。家福来电器敏锐捕捉到市场机遇,开设了第一家门店——涪兴五交化商店。
进入2000年,消费模式发生变化,商品从稀缺变得充裕,老百姓消费追求提高生活品质。这一阶段,家福来电器开始摸索尝试,先后成立电器维修服务中心,建立配置与功能完善的仓储配送服务中心,并成为商务部“家电下乡”指定流通企业,致力于及时快捷地为消费者解决后顾之忧,以服务带动销量。
岁月流转,在家电零售发展历程中,对于消费者而言,家电从“奢侈品”变为“必需品”,从曾经的“三大件”变得随处可见,印证了老百姓家电消费方式的转变;对于企业来说,通过提供更便捷的购物方式与一站式服务,不仅深刻洞察并回应了消费者需求,也为消费市场注入强劲动力。
历经40年发展,这也彰显出绵阳推动零售业高质量发展、畅通经济循环的决心与努力。
40年来,绵阳建成大型城市综合体、大型专业商品交易市场等100余个,基本形成批发、零售、会展、物流相互支撑的商贸产业链。其服务范围覆盖广元、阿坝以及西藏、陕西、青海等地,实现了更大范围内的商品大流通。
40年来,全市商贸业市场主体超20万家,拥有20余个大型城市综合体、30余条特色商业街、10个夜间消费集聚区,即时零售规模持续增长,成为推动消费升级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进阶突破 畅通消费循环
走进位于涪城区新皂镇的成都铁路物流中心皂角铺铁路物流基地(国家铁路二级物流基地),从15米高的平台俯瞰:5条到发线如同钢铁动脉贯穿基地,3条装卸线同时作业。
这个场景拉开了“绵阳造”出海的时间线——
2022年6月20日,载着50个集装箱的中欧班列成渝号(绵阳)从绵阳皂角铺铁路物流基地出发,一路向西直抵欧洲国家,标志着绵阳正式打通连接欧亚的国际大通道;
同年9月3日,绵阳首列西部陆海新通道东盟铁海联运班列正式发车;
2023年10月25日,绵阳首趟中亚回程班列抵达皂角铺车站,这标志着绵阳成功打通了双向往来、互联互通的国际物流快捷通道……
随着一条条有形之路的打通,无形的贸易之路也更加畅通。
在绵阳“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体验中心,从进口零食饮料、母婴童玩到家居日化、健康保健、美妆个护等,汇聚了26个国家的1000+SKU商品。同步上线的“熊猫跨境GO”线上平台,汇集了全球各地2万多种商品,可直接下单送货到家。
这是绵阳积极响应全省打造消费中心城市要求,加快打造跨境产业生态圈,提升绵阳地区消费层级,打造保税新零售的区域消费中心城市的重点项目之一。通过“跨境+”跨界发展模式,形成进出口商品上下游产业闭环。
如今,飞驰的列车将“绵阳造”家用电器、电子信息、粮食等多个领域100余种产品运输至世界各地;借助物流通道优势,人们在家门口就能“逛全球、买全球”,满足了市民群众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创新突进 多元业态更新
年初,绵阳“新春第一会”指出,要实施消费提质扩容行动,多维度激活消费市场潜能,让消费更旺、经济更活。一季度,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6.4亿元,同比增长7.3%,总量与增速双双稳居全省第二。
消费领域实现“开门红”,背后是“政策+活动+载体”三轮驱动——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激发消费潜力。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聚焦汽车、家电等消费品,组织企业利用国省市补贴资金,加速引导市场消费迭代升级。
多元场景百花齐放,释放内需潜力。从“春日经济”到“假日经济”,再叠加“夜经济”,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消费场景更丰富,业态更多元,有效提升消费体验,提振消费信心。
一系列新的消费业态、模式、场景和服务消费不断涌现,进一步培育和壮大消费新增长点,成为内需增长新周期的生动注脚。
从微视角看,消费活力进一步迸发——
一场马拉松赛事,3天带动商旅文体综合消费超5亿元;
消费者对美好生活向往促使需求升级,永辉超市(涪城万达广场店)将“逛超市”变成“沉浸式生活体验”,开业当天带动万达广场整体客流提升40.85%,永辉超市客流同比提升345%;
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绵阳移动、电信两大运营商开展进商圈、进社区、进乡村、进集团、进校园“五进惠民”活动,发放3C数码产品购新消费券近1.8亿元。
站在城市建设40周年的新起点上,绵阳以建设“川渝消费副中心”为目标,通过零售业态升级、消费场景创新、政策赋能等多项举措,全面提升消费能级,构建辐射川北、联动成渝的消费高地。
从商圈见证消费方式变迁
□记者 尹秦 李媛媛 张瀚巍
记住一座城的方式是什么?一条街、一个人、一段时光,还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地标?
“一会儿在哪儿见?”“百盛肯德基嘛!”对于绵阳人来说,位于安昌路17号的百盛商场,便是承载着城市记忆与人文情怀的独特地标。
1998年1月6日,绵阳百盛商场开业。“营业面积大概有1.98万平方米,开业那天很多人来‘尝鲜’。”百盛集团四川区总经理吴蕾提及那段光辉岁月,眼中依然闪烁着光芒。她告诉记者,当时人们处于“吃饱穿暖”的生存型消费阶段,卖场里以生活用品、家具家电为主,服饰占比仅30%左右。
时隔27年,再次走进这里,宽敞明亮、时尚整洁、布局明晰的购物环境依旧让人眼前一亮。从时尚服饰化妆品,到日常生活用品,再到肉蛋菜果等优质生鲜,一应俱全。这家商场也凭实力在全国46家门店中位列第四。
2014年12月30日,绵阳百盛大都会店开业,新百盛走的是中高端百货商场路线。在这里,不仅有国内外化妆品大牌、服装品牌争奇斗艳,超市内还集合了各式各样生活用品、食品等,以及“绵阳造”特色馆,以时尚的布局和舒适的环境吸引消费者,满足人们对更加丰富的消费选择和个性化产品的追求。
伴随着整个市场的消费升级,线上线下协同打造的本地生活服务不断完善,科技对商业的赋能作用愈发凸显。对此,百盛也不断推陈出新,打造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积极适应科技发展,提升消费者购物体验。
如今,绵阳城市的商业发展已是多点开花。面对即将亮相园艺山的第三家百盛商场,吴蕾有了新的打算。
“消费早已从‘看得见’向‘看不见’转变,大家进入商场不再是单一的购物消费,更多是情绪消费、服务消费。”吴蕾介绍,园艺山店将紧跟新一代消费群体的需求和潮流趋势,融入更多的科普类元素,打造“寓教于乐”消费环境。以餐饮为例,依据人才引进政策,将招引全国特色知名美食品牌,让人们在绵阳也能品尝到全国特色美食。
餐饮“老字号”解锁消费新“潮”向
□记者尹秦李媛媛张瀚巍
清晨7时,位于涪城区翠花街的窝窝店包子门店内,市民张伟带着女儿前来吃早饭。一笼鲜肉包、两碗米粉,是父女俩的标配。
门店口,前来取餐的外卖小哥也在等着顾客下单的包子打包。门店负责人刘斌介绍,“外卖扩大了我们的经营范围,让大家足不出户就能吃到非遗美食。”
随着消费者追求便捷性和多样性,这家百年老店顺应趋势变化,完成了从到店用餐到手机外卖点餐的时代跨越。这也是窝窝店包子发展的一个缩影。
说起窝窝店包子,美乐集团副总经理、窝窝店董事长许彬回忆,创立之初,窝窝店以包子、米粉、面食为主打产品。20世纪80年代,全国掀起改革热潮,窝窝店顺势而为,不仅扩大经营面积、提升经营规模,还新增了粥品及丰富多样的各类小吃。
“这一系列举措,让窝窝店在保留传统味道的同时,进一步丰富了产品线,满足了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饮食需求,为品牌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许彬介绍,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窝窝店始终紧跟时代步伐,在不同关键阶段积极推陈出新、拓展市场版图。转折点出现在2017年,美乐集团兼并饮食服务公司后,果断启动了全面而深入的品牌升级战略。
在坚守窝窝店包子、窝窝店米粉这两大传统非遗美食核心地位的基础上,窝窝店对产品结构进行调整与优化,推出一系列创新产品。同时,不断增设各类小吃品种,并加大包子品类的研发力度,持续上新,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口味。
“老字号”焕发新活力,产品创新与运营模式变革缺一不可。2024年,窝窝店勇敢迈出国门,在新加坡开店。一年来,包子、米粉、新式川菜和各类小吃深受当地消费者喜爱,在海外市场的出色表现为其未来发展指明了清晰方向。
许彬告诉记者,目前窝窝店11家门店正陆续升级改造,新加坡第二家门店也正在选址。未来,窝窝店将继续深耕东南亚市场,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创新的思维,让绵阳“老字号”在全球餐饮市场上绽放光彩。
编辑: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