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就业
为当地村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60余个,实现年人均工资收入50000元左右。
附加产值
回收鸡粪生产成有机肥,每一年能够产出4000多吨肥料,变废为宝后产值接近200万元。
养殖规模
50万只蛋鸡,每天能够产蛋24吨到25吨,年产值在9000万元左右。
工作人员分拣鸡蛋
绵阳新闻网讯 一只鸡“啄”开了百姓的“致富门”,一颗蛋成为了百姓致富的“金蛋子”。一枚“小”鸡蛋,如何孵出乡村振兴“大”产业?日前,记者走进位于安州区花荄镇九合村的四川圣康蛋鸡养殖专业合作社,解锁小鸡蛋发展背后的“产业密码”。
走进合作社,3栋标准且智能化的现代鸡厂赫然入目,步入其中,一排排整齐的鸡笼里,蛋鸡正在觅食。新鲜产出的鸡蛋顺着传送带迅速滚动,经过精准地分拣进入鸡蛋托盘。
“我们去年改建了现代鸡厂,设备改建后对养殖水平、蛋品质量都有所提升。今年还要再建2栋,以后就是5栋现代化的标准化鸡场。”四川圣康蛋鸡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玉华表示,现在养殖规模是50万只蛋鸡,每天能够产蛋24吨到25吨,年产值在9000万元左右。
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先行。合作社自2007年投身蛋鸡养殖产业以来,历经18年深耕细作,成功实现了从传统散养到现代化规模养殖的华丽转身,为当地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目前,合作社的运营为当地村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60余个,实现年人均工资收入5万元左右。
同时,合作社拆除了大部分散养鸡棚,相继集中建成了优质蛋种鸡场、80万只青年鸡育成场、50万只绿色蛋鸡养殖小区、鸡蛋深加工厂、“圣吉康”绿色鲜鸡蛋市场网络购销中心和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六个经济实体,将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
为进一步深挖产业附加值,合作社还统一回收鸡粪生产成有机肥,用风干设备24小时内风干,每一年能够产出4000多吨肥料,变废为宝后产值接近200万元,对土壤的改善也起到很大的作用。
智能化现代鸡厂
近年来,“圣吉康”鸡蛋远销到成都、重庆、杭州、上海等20多个城市。从2013年起,合作社成员每年分配兑现分红都在100万元左右,调动了成员养殖蛋鸡的积极性。合作社也先后被评为“四川省百强合作社”“国家级示范合作社”等,带动了绵阳市各县(市、区)2000多养殖户规模养殖蛋鸡200余万只,产值达到3个亿,有力推动了当地蛋鸡养殖产业的蓬勃发展。
刘玉华告诉记者,接下来要继续以平台建设为抓手,推动农业全产业链与市场主体深度融合,从生产端优化种植养殖模式,销售端拓宽线上线下渠道,服务端完善物流仓储配套,形成产业发展闭环。同时聚焦品质提升,强化品控管理,以标准化生产为根基,打响区域特色农业品牌,让科技赋能成为产业升级的强劲引擎。(帅君 记者 安峥 文/图)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