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棕行
唐·杜甫
左绵公馆清江濆,海棕一株高入云。
龙鳞犀甲相错落,苍棱白皮十抱文。
自是众木乱纷纷,海棕焉知身出群。
移栽北辰不可得,时有西域胡僧识。
唐宝应元年(762年)七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叛乱,让诗圣杜甫的人生轨迹在绵州发生转折。彼时,他护送严武返京至绵州,却因成都少尹徐知道叛乱而被迫滞留。在涪江畔的绵州驿馆,一株来自南洋的海棕树闯入他的视野,触动诗人情思,挥毫写下《海棕行》。这首看似咏物的诗篇,实则暗藏玄机,不仅寄寓着杜甫怀才不遇的感慨,更成为后人探寻唐代绵州历史文化密码的珍贵钥匙。
□记者 张登军
千年地名里的文化印记
“左绵公馆清江濆,海棕一株高入云。”《海棕行》开篇两句,点明地点与物象。诗中的“左绵”,并非随意的地名指代,而是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符号。“左绵”一词最早可追溯至西晋左思的《蜀都赋》:“于东则左绵巴中,百濮所充”。对于“左绵”的含义,学界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源于古绵州在绵山之左,有的主张因地处“绵水”之左,还有观点指出是因其位于蜀都(今成都)之左。
在古代,方位的认定遵循“衙门朝南开”原则,形成“上南下北,左东右西”的方位观,与现代“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截然不同。从地理方位来看,古绵州恰位于蜀都东北方向,因此“左绵”指代绵州,源于其相对于蜀都的方位这一说法最为可靠。左思笔下的“左绵”,起初只是对地域方位的描述,并非特指绵阳一地,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一称谓逐渐被历代文人所青睐,成为绵州的雅称。
杜甫在《海棕行》中写下“左绵公馆”,实际上指的是当时的绵州驿馆。其遗址就在今天李杜祠附近,当年杜甫流寓绵州时便居住于此。诗人以“左绵公馆”入诗,赋予绵州驿馆更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不经意间为古绵州的文化传播做出独特贡献,也让“左绵”这一称谓与绵州的联系愈发紧密。
跨越山海的物种传奇
诗中的“海棕”,极易让人误以为是四川常见的棕树,但事实并非如此。要揭开“海棕”的神秘面纱,需从浩如烟海的古籍记载中寻找线索。唐代刘恂的《岭表录异》记载,他在广州城内见到一种名为波斯枣的树,“树身无闲枝,直耸三四十尺及树顶四向,共生十余枝,叶如海棕”,三五年结果,果实类似北方青枣,他还曾在番酋家中品尝过从原产地带来的果实,“色类沙糖,皮肉软烂”。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则记载,波斯枣原产波斯国,当地人称之为窟莽。
晋代嵇含的《南方草木状》对海枣树的形态描述与波斯枣一致,“身无闲枝,直耸三四十丈,树顶四面共生十余枝,叶如栟榈”,同样是五年结果,“实甚大,如杯碗,其味极甘美”。元代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记载,成都府江渎庙前有六株大树,树高五六十丈,围约三四寻,树干挺直,顶部生枝叶,形似棕榈,树皮如龙鳞,叶子如凤尾,果实如枣且个头较大,不同地区对其有四川金果、万年枣、苦鲁麻枣等不同称呼。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无漏子”条目中明确记载,无漏子又名千年枣、万年枣,也称海枣、波斯枣,“虽有枣名,别是一物,南番诸国皆有之,即杜甫所赋海棕也”。
这些古籍记载相互印证,清晰表明“海棕”是原产于南洋地区的外来物种。在唐代,海棕能够出现在绵州,意味着当时的绵州已与海外有了文化交流,甚至可能存在“进出口”贸易活动。杜甫在诗中对海棕的描写,在抒发个人情感的同时,也无意间为后世留下了研究唐代绵州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史料,让后人得以窥见千年前绵州与外界联系的一角。
文化交流的使者身影
“移栽北辰不可得,时有西域胡僧识。”这两句诗表面写海棕树难以移栽到长安,唯有西域胡僧能够辨识其珍贵,实则暗含杜甫的人生感慨。他借海棕树无法进入政治中心,隐喻自己仕途不顺、才华难以施展,而只有来自西域的僧人能够理解他怀才不遇的心境。
诗中的“西域胡僧”,是指来自西域的僧人。在唐代,西域胡僧是佛教传入中国、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他们来到绵州或路过此地,很大程度上与佛教文化传播相关。如今的绵阳境内,留存着众多唐代佛教文物古迹,绵阳城区的碧水寺摩崖造像、西山玉女泉摩崖造像,以及各县(市区)的隋唐时期摩崖造像,如游仙区魏城的北山院、石堂院等,都是唐代绵州佛教文化繁荣的见证。
杜甫诗中“时有”二字尤为关键,它表明当时前往绵州的西域胡僧数量不少,且往来较为频繁。这些胡僧除了传播佛教,还可能在语言、艺术、医学等领域与当地进行交流,推动多元文化的融合。杜甫敏锐地捕捉到绵州的“胡汉文化”交流场景,并将其写入诗中,为研究唐代绵州民族文化交流提供了生动且珍贵的依据。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