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阳新闻
江楼别宴寄幽怀 月彩高深照客心
——从《送严侍郎到绵州同登杜使君望江楼宴》看杜甫的羁旅离情
发稿时间:2025-05-18 08:28   来源: 绵阳新闻网

  唐宝应元年(762年)7月,客居成都的杜甫,送别好友严武还朝。抵达绵州时,杜甫一行受到时任绵州刺史杜济的热情款待。杜济在望江楼设宴,杜甫有感而发,写下了《送严侍郎到绵州同登杜使君望江楼宴》:野兴每难尽,江楼延赏心。归朝送使节,落景惜登临。

  稍稍烟集渚,微微风动襟。重船依浅濑,轻鸟度层阴。

  槛峻背幽谷,窗虚交茂林。灯光散远近,月彩静高深。城拥朝来客,天横醉后参。穷途衰谢意,苦调短长吟。此会共能几,诸孙贤至今。不劳朱户闭,自待白河沉。

  □记者 张登军

  辗转入蜀寻生机

  在大唐众多诗人中,杜甫的晚年生活颇为凄凉。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这场战乱不仅深刻影响了朝廷,也打乱了杜甫的工作与生活节奏。至德二年(757年),杜甫历经千辛万苦到达凤翔,被唐肃宗授予左拾遗之职。然而,唐乾元元年(758年)六月,受房琯事件牵连,他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仕途失意,再加上亲人在战乱中或离世或失散,这一系列打击让杜甫心灰意冷。唐乾元二年(759年)七月,杜甫辞去官职,举家前往秦州(今甘肃天水)投靠亲友,可生活依旧艰难,他在诗中描述“无衣床夜寒,囊空恐羞涩”。三个月后,杜甫一家又迁至同谷(甘肃成县),生活困苦不堪。

  当年十二月,深思熟虑后的杜甫,带着家人从同谷辗转入川,投奔时任成都府尹、剑南西川节度使裴冕,希望能寻得一处远离战乱的安身之所。当年底,杜甫一家抵达成都,次年春天,在裴冕的帮助下,于浣花溪修建了草堂。至此,杜甫和家人终于有了落脚之地,开始了寓居成都的田园生活。

  几个月后,裴冕调回长安,杜甫一家失去生活依靠。无奈之下,他写信向彭州刺史高适求助,并得到了高适的救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十二月,严武入川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杜甫的爷爷与严武父亲曾同朝为官,交情深厚,两家可谓世交,因此杜甫与严武之间情谊也十分深厚。严武到任后,对杜甫多有关照,还邀请杜甫到幕府任职。但因严武性格原因,杜甫半年后便辞职了,不过这并未影响两人的友情。

  一路远行送友人

  唐宝应元年(762年)四月,唐玄宗、唐肃宗先后离世,代宗李豫即位。同年七月,严武奉诏还朝,担任京兆尹、二帝山陵桥道使,杜甫从成都一路相送,直至绵州。时任绵州刺史杜济是杜甫的族孙,出于严、杜两家的交情,杜济在绵州城的望江楼设宴款待众人。杜甫作为诗人,触景生情,写下了《送严侍郎到绵州同登杜使君望江楼宴》。

  “野兴每难尽,江楼延赏心”,这句诗描绘了杜甫从成都一路行来,游兴盎然,登上江楼远眺,心情格外愉悦;“归朝送使节,落景惜登临”,则表达了送严侍郎回京归朝,在夕阳西下时,更觉此次相聚机会珍贵。“稍稍烟集渚,微微风动襟”,江边轻雾缓缓聚集,微风轻轻拂动衣襟,营造出静谧的氛围;“重船依浅濑,轻鸟度层阴”,装满货物的船只停靠在浅滩边,鸟儿轻盈地飞过层层树荫,展现出一幅灵动的画面。

  “槛峻背幽谷,窗虚交茂林”,高楼的栏杆背靠幽静山谷,虚掩的窗户与茂密树林相互映衬;“灯光散远近,月彩静高深”,眼前与远处灯火星星点点,皎洁月光洒在高远夜空,静谧而美好。“城拥朝来客,天横醉后参”,州城百姓热情迎接严侍郎,众人醉酒后仰望星空;“穷途衰谢意,苦调短长吟”,杜甫感叹自己年事已高、穷困潦倒,只能以吟诗来排解心中苦闷。“此会共能几,诸孙贤至今”,这样的聚会不知还能有几次,所幸族孙贤德令人欣慰;“不劳朱户闭,自待白河沉”,无需特意闭门留客,大家畅谈至天明。

  这首诗通过烟渚、微风、重船、轻鸟、幽谷、茂林、灯光、月彩等意象,勾勒出一幅从黄昏到夜晚的静谧画卷。在这美景背后,既有杜甫对友人的不舍之情,也饱含着他对自己晚年生活的感慨。

  突遇战乱留绵州

  宴会结束后,严武因公务在身,不敢过多耽搁,继续启程。在古代,友人送别时常常设宴,交情深厚者还会同行相送一段路程。杜甫在成都并无急事,便一路将严武送到绵州。按理说,此时他完全可以返程,毕竟成都距绵州路途遥远,在交通不便的唐代,这已是一段漫长的距离,而且他的家人还在成都盼他归家。

  抵达绵州后,或许是深知与严武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杜甫又将严武送到绵州北三十里的奉济驿,才依依不舍地告别,并写下《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在诗中,杜甫以“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抒发自己的离愁别绪,感慨“昨夜月同行”,不知何时才能与严武再把酒言欢。他还描述了严武任职各地时深受百姓爱戴,对严武此次离任深感惋惜,称赞严武历经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在朝廷和地方都备受瞩目。想到回成都后没有严武相伴,杜甫发出“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的感叹。

  然而,杜甫怎么也没想到,正是因为他的重情重义,在绵州多作停留,却让他的人生又添不幸。成都少尹兼侍御史徐知道发动叛乱,并阻断了剑阁交通。这一变故,使得严武滞留剑阁,无法按时还朝赴任,而杜甫也无法返回成都,只能被迫留在绵州。

  他被迫滞留绵州期间,寓居左绵公馆,漫步芙蓉溪畔,观赏东津渡渔人打鱼,登临越王楼观景,留下数十首诗作。这些诗作丰富了绵阳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绵阳珍贵的文化财富。

  小知识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入蜀,在严武幕府担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一职。唐宝应元年,严武返京途中,因徐知道叛乱被迫滞留绵州,之后杜甫寓居梓州,在这两地留下大量诗作,其作品结集为《杜工部集》流传后世。

编辑:李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