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区县新闻 > 盐亭
【盐亭】以工业化理念加速农业转型升级
发稿时间:2025-05-16 09:07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在四川盆地东北部的丘陵地带,传统农业大县盐亭正以工业化思维破解“土地碎片化、产业附加值低、劳动力外流”等发展瓶颈,通过科技赋能、产业集群、全链增值三大路径,让这座“农业重镇”加速向“现代农业强县”转型,为丘区乡村振兴提供鲜活样本。

  西部水产现代农业园区渔业大获丰收

  盐亭西部水产现代农业园区与周边农户合作开发的“云栖逸境”文旅项目

  盐亭桑蚕丝绸产业的龙头项目——同益新丝绸全产业链项目加紧建设中

  玉龙镇凤集蛋鸡产业园智能化鸡舍

  在四川盆地东北部的丘陵地带,传统农业大县盐亭正以工业化思维破解“土地碎片化、产业附加值低、劳动力外流”等发展瓶颈,通过科技赋能、产业集群、全链增值三大路径,让这座“农业重镇”加速向“现代农业强县”转型,为丘区乡村振兴提供鲜活样本。

  □记者 彭紫薇 盐亭县委宣传部供图

  科技赋能

  数智替代经验,“智慧养殖”重塑生产逻辑

  传统农业“看天吃饭”、依赖经验积累的模式在盐亭已成为过去。当地引入工业化的标准化、智能化理念,让农业生产变为可量化、可复制的科学流程。

  西部水产现代农业园区的智能化鳜鱼繁育中心便是典型代表。4个车间内,6套循环水系统精准调控水温、溶氧量,传感器实时监测鱼群生长状态,技术人员在控制中心轻点屏幕,就能完成饲料投喂、水质净化等操作。“过去养鱼全凭感觉,现在用数据说话。”四川久旺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经理郭阳光介绍,如今每年可生产规格鱼苗100万尾,养殖亲本或者成鱼10万斤。

  巨大产量的背后,科技育种起到了关键作用。鳜鱼的父本和母本在外塘培育3至5个月后,再选择品质优良的亲本转至温室进行强化,同时创新饵料配方,添加益生菌、自主研发的中药包及多种维生素,以提高鳜鱼品质和存活率。

  以数字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是盐亭坚持以科技赋能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盐亭主动融入全市科技创新布局,聚焦特色优势产业开展科技攻关,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西部水产现代农业园区作为西南地区最大的鳜鱼繁育基地,与四川农业大学深入合作,并纳入四川省“十四五”鱼类育种攻关计划。“繁育中心的数字化控制为鳜鱼营造了最佳生长环境,大大提高了生长效率,原来在梓江可能要3-5年才会性成熟的鳜鱼亲本,在这里1-2.5年就可以完成性成熟,还能产下质量更高的鱼卵。”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水产系主任、教授姜俊介绍道。目前,该园区正致力于选育性状优良、抗病性强、生长快、适合高密度养殖的鳜鱼品种,牢牢掌握梓江鳜鱼种业芯片。

  从科学选苗到智能建档,从无害育种到专用饲料,“梓江鳜鱼”品质逐年提升,名气越来越大。如今,该园区已建成集中连片标准化鱼池3055亩,辐射面积78000余亩,被评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省5星级现代农业园区,“梓江鳜鱼”被评为国家地标产品。

  产业集群

  从“零星散打”到“集群作战”,特色产业聚链成势

  工业化思维同样在畜禽养殖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走进位于玉龙镇双兴村的天府肉羊现代智慧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工人们在羊舍间忙碌,打扫羊圈、添加饲料。“我们养殖的天府肉羊是和四川农业大学、绵阳科研单位合作培育的新品种,具有适应性强、耐粗饲、抗病力强、生长发育快等优势。”养殖技术员龚玲娟介绍,目前园区全场存栏肉羊5000余只,可繁母羊3000余只,两年三胎,平均每年可繁育羔羊7000多只,除满足园区养殖需求外,还向周边县(市、区)提供优质种羊3000余只。

  作为盐亭特色农业产业,天府肉羊在肉羊繁育、消费市场拉动、政策金融推动、科技创新驱动作用下,其生产水平、生产方式、经营模式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种、养、繁、加、销、餐饮”的全产业链条已具雏形,并带动上下游产业联动发展,形成新的产业集群,成为盐亭农业产业的又一增长点。

  将分散的农业生产单元整合为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盐亭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思路,结合农业优势产业基础,聚焦重点产业领域龙头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引进招商和培育发展一批具有产业强链补链作用的重点企业,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在数公里之外的玉龙镇凤集蛋鸡产业园,鸡蛋自动传送带上,一枚枚黄天鹅可生食鸡蛋从鸡舍送往包装车间。鸡舍里,先进的环控设备维护着母鸡生活环境的温度和光照稳定,自动喂食设备给蛋鸡投喂以大豆、玉米、万寿菊精华为原料的“定制食粮”。

  除了蛋鸡养殖、鸡蛋生产,盐亭还在进行更大规模的产业升级实践。凤集与当地合力打造一条覆盖祖代、父母代、商品代、青年鸡、蛋鸡养殖,包含高品质鸡蛋生产、蛋品深加工、饲料加工、有机肥加工、蛋品科研与品牌打造的闭环全产业链。

  全链增值

  从“一粒茧”到“一匹绸”,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

  走进盐亭同益新丝绸项目厂房,20栋厂房和配套设施已打造完成,正在进行最后的装饰装修和收尾工作。“作为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点项目,该项目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智能化养蚕车间、缫丝车间已经陆续开始带料试生产。”盐亭农旅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潘洪灿介绍,项目投用后可模拟蚕最佳生长环境,实现滚动式养蚕收茧。全面达产后,预计年产鲜茧9000吨,年产白厂丝1200吨,年产白绸1200万米,带动就业2000人左右,培育百亿级蚕桑丝绸全产业链集群。

  同益新丝绸项目不但解决了过去蚕桑丝绸产业“小而散”的问题,还为农产产业“接二连三”提供了更多可能。盐亭有“华夏母亲之都,世界丝绸之源”的美誉,一直延续栽桑、养蚕、缫丝的传统。在“一家一户种桑养蚕”传统模式下,家蚕寡食性使得生产效率低下、劳动强度大,桑叶产能波动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难以满足现代丝织品加工企业的生产需求。

  同益新全产业链项目作为盐亭“全链招商+要素护航”模式的成功典范,涵盖智能化养蚕、缫丝织绸、生物制药、文旅融合等全链条环节,通过工业化技术重构传统农业,实现“一粒茧”到“一匹绸”的价值跃升。与传统蚕桑项目相比,该项目更注重智能化、标准化、自动化,采用先进的智能化缫丝和数字化制造技术,引进智能机器人搬运蚕盘以及全新的“人工饲料养蚕”技术,以玉米粉、豆粕、桑叶粉合成饲料丰富蚕的“口粮”来源。

  “通过先进的智能化缫丝和数字化制造技术,生丝质量和丝绸品质将得到提升,能够有力促进盐亭桑蚕新质生产。”潘洪灿表示,园区整体项目可实现一年四季全天候养蚕采茧,全年可产鲜茧9000吨,将有效缓解四川蚕桑产业原料供给压力。

  从“靠天吃饭”到“数据种田”,从“零星散养”到“集群成链”,从“原粮粗加工”到“全链高附加值”,盐亭以工业化理念打通“科技—产业市场”链路,推动资金、技术、人才向乡村集聚。这片充满创新活力的土地上,现代农业的“盐亭样本”正为丘陵地区破解“三农”难题、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实践路径。

编辑:李志



相关新闻: